理財智慧:投資債券先認識詞彙

理財智慧:投資債券先認識詞彙

既然政府有心把香港成為區內知名的債券市場,作為精明的投資者,有必要多些了解甚麼是債券。最好就是由一些常用詞彙說起。

供求影響價格
1.票面息率(CouponInterest):即債券每年的名義回報率。例如5年期債券,票面息率為5厘,票面值為50000港元,持有人一年便能得到2500元($50000×5%=$2500)利息。如果債券一年派兩次息,用回這個例子,每半年債券派息便等於$1250($50000×5%÷2=$1250)。如果計入息可生息,實質回報率會比起票面息率為高。
2.票面值或名義值(NominalValue):即債券上所列用債券的價值。當債券到期之日,債券發行人便會按這個票面值,把現金歸還予債券持有人。如果一張5年期而票面值為50000元的債券,在5年後到期日,債券發行人便會歸還50000元予債券持有人。要注意的是,債券的價格不一定相等於票面值。
3.到期日(MaturityDate):即債券到期被贖回的日子。以上例來說,債券發行5年之後的同一天,債券發行人便要把債券按票面值贖回,把本金歸還予債券持有人。Maturity一字可解作到期或債券年期。
4.市場價格(MarketPrice):即債券在市場上的賣價。這個價格可以與債券的票面值不相等,主要視乎債券所提供的息率是高於市場利率,還是低於市場利率。債券價格的高低視乎市場供求而定。如果供過於求,市價可以低於其票面值;相反,如果供不應求,市價可以高於票面值。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