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園的花展擺檔賣花十年,賣的同樣都是蘭花,只是一個是國產、一個是來路貨。年年準時開檔,阿May和關先生肯定各有所賺,但兩人都堅稱無錢入袋,那麼,他們賣花是為了甚麼呢?
阿May每年都在維園的花展擺賣鐵蘭花,並推介此植物為環保之花,因此花不用泥土栽種,也不用澆水,故不會滋生蚊蟲。
已移居加拿大的阿May,在當地開設專門培植鐵蘭的花埸,每年出產數萬棵鐵蘭,並以數元一棵的價錢批發至世界各地,香港至少有十多家花店是她的客戶。
雖然鐵蘭吸引大批好奇的花迷圍觀、購買,但她說在維園租埸賣花不會賺大錢,按過去十年的經驗,賣花所得扣除成本,已所餘無幾。
「我所有的貨品都是從加拿大搭飛機過來,我自己和助手也要買機票,加上場租等等開支,總成本至少10萬元,營業額也不過此數。」
雖說賺錢不多,但阿May還是年年來擺檔,原因是她的花在香港批發,她想藉此推廣及宣傳。此外,也基於一個心願──「我是香港首個賣鐵蘭花的人,很想在香港繼續推廣這植物……你看,我在這裏賣鐵蘭已10年了,但人們仍舊覺得這花很陌生。」
跟阿May一樣,關汝良在維園的花展擺檔已屆十年,他賣的是國蘭──不,應該說是「換」國蘭。關先生解釋,他擺檔賣國蘭所得的錢不入袋,統統又用回買花及種花之上,雖然每年都「換」過千盆花,每盆由數十元至數千元不等,但他說當中的錢只扮演媒介的角色,最終都是花換花。
「我沒有賺錢,只賺回地方,因花賣出去了便有地方,我又可以用賣花得來的錢買入新花。」關生又說:「國蘭每年都出現很多新品種,有人工培育也有從山上採集得來,我們蘭友就是這樣交換蘭花栽種。」
關先生種國蘭已有18年,家裏有三四千盆、種類超過100種。本身另有正職的他,最初只是種蘭自娛,後來花太多了,於是想到換花,也想以花會友,這才搞起花檔來,但他不肯透露生意額如何,只再三強調──從花來的錢,又從花裏去。
「去年只是維修花棚已用去2萬元,水費每季也要四五千元,點燈開風扇都用不少電。」
關是種蘭高手,在年初的蘭花展中,他參賽的48盆國蘭,共得了14冠、11亞和15季,其中一盆更奪得全場總冠軍,成績驕人。這位種蘭專家說,種蘭需要四閒:閒情、閒地、閒時和閒錢,「所以國蘭又叫福氣草,因為有齊這四閒的人很有福氣。」他娓娓道來。
那麼在維園又有幾人光顧他的福氣草呢?「一年比一年多。」關肯定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