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失業成布殊絆腳石

國際視野:失業成布殊絆腳石

美國總統喬治布殊要在今次大選中獲得連任並非如想像中容易,儘管經濟復甦勢頭強勁,然在復甦的過程中,始終未能創造更多就業職位,故被譏為是「失業性復甦」現象,能否持續,不無懷疑。

爭取連任並非易事
其實喬治布殊又怎會不知道缺少了就業增長這一塊會對其選舉不利,只不過就目前形勢而言,由於生產力提高,加上新興國家釋放出來的大量廉價勞動力影響,美國驟然出現了結構性失業問題,就算政府多撥些銀両進行再培訓計劃,也是遠水不能救近火,如何解決,真乃天曉得。
另一個令就業不前的原因,是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正如本欄早前所指,造成強者愈強,弱者逐漸無立錐之地。現代大企業之間的競爭,已走向緊密完善的供應鏈和網絡之爭鬥,試問財薄勢弱的小型企業,又何來資源與其爭鋒?在隙縫中掙扎求存的小企,面對不甚樂觀的前景,收縮也來不及,又怎敢胡亂擴張、增聘人手?須知道中小企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欠缺這股動力,就算搞甚麼再培訓也是徒然,請看看近數月公布的非農業職位增長數字都比預期差,上月更連市場預測增加125000個的尾數也不夠,足見情況之惡劣。
美國現時所累積的職位流失已高達約250萬個,還差過衰退時多多聲,相比老布殊當政時的90年代初,雖然同樣出現所謂失業性復甦現象,但情況卻遠遠沒有目前般差勁,最低限度當時就業人數超越衰退時期,難怪日前有不少(失業)被訪者埋怨經濟好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
若要扭轉目前嚴峻的失業狀況,要嘛生產力突然大幅下降或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甚或美滙大跌,有可能嗎?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