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揚今次學乖了。昨日,填海官司宣判之後,他派了常任秘書長林鄭月娥會見傳媒,講解政府立場。
林太是現時政府內少數形象極正面的高官之一,由她解釋填海築路的需要性,普羅大眾會較容易聽得入耳。
聞說房屋及規劃地政局早有部署:輸官司,孫明揚現身回應,避免林太淪為箭靶,良好形象不保;贏官司,就由林太見記者,希望藉公眾對她的信任,增加公眾對政府的信任。
填海爭拗至此,已是一個信任問題。
填海爭論的核心問題是,寧願填海還是塞車?雖然不同人或有不同答案,但如果為了不想塞車而接受填海,問題是永無止息的。今日建中環灣仔繞道解決了今日塞車問題,若干年後,為甚麼不可以用同一原則興建另一條新路,解決當時塞車問題?這個論點不具說服力。填海,總要有一個終結期,塞車請另找方法解決。
反而,政府有一個較具說服力的論點:如果今日停止一切填海工程,海旁變成爛路一條;但填海之後,建成海濱長廊,讓公眾可以親近海港。換言之,現在要收拾爛攤子。
無論孫明揚抑或林鄭月娥,都是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如果批評他們有別於大部份香港人,個人對維港一點感情都沒有,未免與事實不符。他們現在要為填海辯護,說穿了是收拾爛攤子,為前人的舊政策「埋尾」;如果從零開始,不排除他們有另外的做法。
但今日的填海方案,真是收拾爛攤子最可取的做法?政府如何令公眾相信,今次真是最後一次填海?說穿了,正是公眾不敢輕信政府。現在,全港的環保團體實在有責任出來講幾句,向公眾提供專業意見。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