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朗(J.BradfordDelong)
每次美國舉行總統大選,保護主義的呼聲都會湧現,今次也不例外。民主黨候選人克里,把最近那些將工作職位移到國外的企業總裁,形容為美國獨立戰爭叛將BenedictArnold。
幾乎所有支持自由貿易的人士都看到,在過去三年,全球貿易開放進展緩慢。美國這股保護主義風潮若不改變,恐怕在今後五六年,情況也不會有多大改善。按過去經驗,歐盟和日本大多只會不情不願地簽訂貿易自由化協議。若美國政府和國會不以行動表示堅定決心,開放全球貿易肯定舉步維艱,而只會有更多「緊急」關稅、「特別」配額和「自願」出口規定。這些措施對美國影響不大,但出口美國的新興市場卻可能因此備受打擊。
目前看來,假如不能一下子強勁刺激美國本土需求,使經濟長期暢旺、職位迅速增加的話,很難阻遏保護主義。過去三年,美國工作人口就業率的下跌幅度,是一九二九年大蕭條以來最高的。美國上班族和選民,正經歷畢生最嚴峻的人力市場狀況,擔心丟失工作,並且心懷怨憤。人力市場疲弱,正好助長了保護主義的呼聲。
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並想辦法減少這些爭拗及其造成的壞影響。下列兩項理由及一種經濟策略,應可使美國政策制訂者和國民更接受自由貿易。
這兩項理由非常有力,但在目前的辯論中較少人提及。第一點應由那些向美國出口貨物的國家提出。這些國家應向美國新聞界、政黨、選民和在職人士表示,若他們停止出口,很多美國職位將不復存在。美國國民擔心擴大自由貿易使職位流失、損害經濟之餘,應同時想想減少貿易對經濟和職位的影響。
第二點則應由關注美國國家安全的人士提出。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各國仍須致力打擊恐怖主義。而處理恐怖主義的一項重要策略,是將同情這些活動的國家,轉化為可靠的盟友。擴大全球貿易,將是建立反恐聯盟的關鍵。
至於經濟策略,即游說歐洲和日本將目前陷於通縮的經濟,扭轉為通貨再膨脹(reflation)的階段。屆時,日本和歐洲的強勁需求將刺激美國出口,成為推動自由貿易的最強大動力。
長期以來,歐洲和日本都將全民就業的目標視為次要:歐盟一心追求極低通脹,而日本則竭力收拾泡沫經濟殘局。若其他國家能加入美國行列,成為推動全球需求增長的火車頭;若全球各國不再視美國為最終的進口國,那無疑更容易令美國選民認同自由貿易的好處。
……………………………………………………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栢克萊校區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