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膊痛以為扭傷 四萬港人中招<br>兩種風濕病致永久殘障

肩膊痛以為扭傷 四萬港人中招
兩種風濕病致永久殘障

【本報訊】大清早醒來手痛腳痠,不一定是運動扭傷造成,相反,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強直性脊椎炎先兆。醫生估計,全港約四萬人患上以上兩種成因不明的疾病,若不接受適當治療,患者不但會失去工作能力,甚至出現手腳畸形及終身殘障,患者的死亡率也較一般人高出一倍。 記者:張嘉雯

五十四歲的鄧女士在二十五年前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時只是肩膊痛,以為是運動時弄傷,經診斷才知病因,「根本唔能夠照顧自己嘅飲食,一朝起身連刷牙、洗面、梳頭都唔得。」由於行動不便,被迫辭去教職,心情因而低落,動輒發怒,社交生活一概停止,「連親戚仔女老公呀,都會無緣無故俾我鬧一餐。」
香港風濕學學會名譽秘書陳德顯醫生解釋,上述兩病均屬風濕病,是自體免疫性疾病,成因不明,不少民眾會將兩病與其他痛症混淆,導致延遲醫治半年至一年。他警告,逾半患者會在十年內因身體組織自我損害而令關節僵硬,甚至變成終身殘障,「如果處理得唔好,大部份病人都失去工作能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般以三十五歲或以上女性為主,患病率為百分之零點三五,男女比例為一比二點五,患者會因關節炎而出現痛楚,多在手、腕、手肘及膝位置發病,關節出現疼痛、疲勞及腫脹,嚴重時會損害附近的軟組織、骨骼、韌帶和肌腱,造成永久傷殘。

惡化造成心瓣發炎
三十三歲的譚先生在五年前患上強直性脊椎炎,最初是盆骨疼痛,病情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令他行動受很大影響,又出現虹膜炎等併發症,「坐得耐就唔得,坐兩三個鐘,起身都有問題。」
強直性脊椎炎患者以男性居多,發病年齡介乎二十至三十歲之間,患病率約為百分之零點二,成因不明。病情惡化時,會造成脊椎、眼睛、肺部及心瓣發炎,攻擊脊椎、周邊關節及其他身體器官。
陳德顯說,患者的壽命縮短仍未有明確原因,但相信與併發症有關,「好似血管發炎,又或者身體繼續發炎,啲物質積響身體入面,影響腎同埋肺。」病者患上淋巴癌的機會也較大。

注射新藥改善病情
現時治療兩病的藥物主要是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及皮質類固醇,患者亦可透過物理治療紓緩病情,嚴重者則需接受外科手術更換關節。
鄧女士及譚先生早前先後注射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Remicade」,病情明顯改善。該藥可紓緩炎症及抑制關節組織的受損程度,在公立醫院屬自購藥物,去年底於本港上巿。病人約需注射一至五支,每支四千八百元;副作用是令病者易被細菌感染,特別是肺結核。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致手部及腳部關節殘廢及畸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致手部及腳部關節殘廢及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