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莫走到奴役之路

香港莫走到奴役之路

李兆富

一九四四年三月十日,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在英國首次出版。海耶克這自由主義經典卷首開宗明義註明,將書中內容獻給「各黨派的社會主義者」(TheSocialistsofallParties)。這一句率正了當的話,恰到好處地諷刺了當時英國各黨派政客的反智,時至今日仍然是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政治生態的最佳寫照。
今天是這部影響深遠的巨著出版六十周年的紀念日,亦正好是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先生上任後的第一份財政預算案。在這個意義重大的日子,就讓我們反思一下香港在過去的日子學到些甚麼,又錯過了甚麼。
《到奴役之路》出版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同盟國當時已經在各戰線上穩固下來,世界各地的人亦開始反思這兩次充滿暴力和非理性的世界大戰的起因和教訓。
海耶克在書中警告,倘若政府干預不斷擴張,無論是共產國家或者是民主社會,最終一樣都會演變成極權主義。

從表面上來看,政府在經濟民生這一類議題上作出干預,與政治上的權力擴張看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在分析過納粹德國,以及意大利、日本、俄國等計劃經濟的經驗,海耶克指出,在政府干預之下,法治精神這一道自由市場最重的防線會慢慢崩潰,極權主義便會慢慢抬頭。
香港曾經是積極不干預政策的最佳代表,但實際上自七十年代起,政府以至社會賢達常常以市場失效為理由,鼓吹形形式式的政府干預。由日常生活的教育、醫療、文化康樂到宏觀社會的勞資關係、財經市場、工業發展等,都逃不過政府的有形之手。不少人對政府干預不以為然,當中亦有不少人因為既得利益大力支持政府干預。
雖然香港仍然號稱是世界上最自由開放的社會,政府亦仍然高呼「大市場、小政府」的口號,但是積極不干預政策背後的思維卻早以蕩然無存。政府內無論是行政機關或者是立法會,都無時無刻在鼓吹政府干預,扼殺自由市場的生存空間。雖然香港尚未淪落至變為極權社會,但回歸後香港不但在民主進程上舉步維艱,法治精神亦被行政霸道威脅。

試看今年二月十一日的立法會,在討論對政府今年預算案的要求時,各黨各派的議員都不約而同地要求政府不要削減社福開支,並且繼續凍結各項收費。這些平常政見大不相同的政客,在這個議題上能夠統一起來,正好反映出香港政治生態圈內的民粹氾濫,亦佐證了海耶克的先知卓見。
財政司司長一早就預先張揚,他的第一份財政預算案的主題是削減財政赤字。這項艱巨的政治任務,不是依賴開拓新稅項提高收入便可以達到。現在香港面對的問題,是政府過去一直積蓄下來對市場的干預太多太深。這些干預不單造成財赤的黑洞,政府的干預亦已經威脅香港人的個人自由。所以財政司司長的首要任務,是要改變現今政府內傾向,繼而透過政策將積極不干預,再一次建立於政府的理財字典裏面。
……………………………………………………
作者擁護自由市場,專攻政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