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談起一次輸股票輸到超過100%的經驗,他手上持有4股榮豐控股(109),市值還不到1元,由於最近要供股,牽涉過戶程序,被經紀行徵收手續費,所以正式輸突。
這位朋友當初的投資,當然是至少5位數字,經過多番合股,手上才變成只得4股,這個例子可以反映手持劣股的殺傷力。現在沒完沒了,偶爾還要為了這些碎股心煩,不錯手續費不外十元八塊,卻相當無謂。
我們忽發奇想,監管當局不妨考慮設立一個慈善投降機制,讓這些苦主免卻手續費捐贈手上這些碎股給一個慈善基金。股份是劣,但集腋成裘之下估計可以籌到可觀數目的股份,然後在市場沽出,將所得款項捐贈慈善機構。苦主既可做善事,又擺脫這些股份沒完沒了的纏繞,真正締造雙贏局面。
由於有這種慘案的存在,所以不少投資者的心目中,股票是極高風險的投資工具,縱使樓市曾經經歷大跌,製造了大堆負資產個案,他們還是覺得磚頭代表實在資產,比股票可取得多。
其實買樓牽涉槓桿效應,跌市中流通量有很大問題,樓宇相比股票,風險低不了多少,形象如此大分別,並非純是中國人傳統觀念愛物業的關係。買藍籌不能發達,買二三線股隨時輸光,選股牽涉太多煩惱,自然是樓市簡單易玩得多。
股市監管當局的思維,應先以上市公司操守作重點,就算股評人分析員如何中肯,有一批上市公司反覆魚肉小股東,受害人不只是愚昧的極少數,對整個市場的形象,也有相當不良的影響。
另外業內人士也有責任,評論經常性鼓吹短炒,目標價止蝕位只得幾步之遙,不錯迎合散戶口味,卻加深了股市賭博性的形象和風氣。
96年入行,第一份撰寫的報告是萬威(167),第二次參觀廠房是建滔(148),如果當日有今天的思維,現在可能已經可退隱。長線投資在好公司,回報比左穿右插隨時更多。現在股市成交增加,反映投資者信心上升,監管當局及傳媒中人,應把握機會改善投資者教育。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