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時間飛逝。撇開種種雜音和分散注意力的假動作,很快又到一年的年中。如何紀念六四?七一是否又要大遊行?這些議題很快又擺在我們面前。而這些議題都很實在,絕不會因為個別社會人士是否愛國,又或者自由行能否扭轉本地經濟氣氛,而突然之間消失於香港。在香港這個政治環境,到時到候這些議題就是民眾關注點之所在。迴避解決不了問題,只有正面面對,對症下藥,讓人民真真正正的下了氣,情況才會轉變。
老議題一而再,再而三的準時浮現,絕不是一小撮人存心搞事的結果。現在市面上有些擁有一定經濟及社會地位的人士喜歡將政治理解為個人道德、操守、行為的後果,以為公開指摘及批評,可收殺一儆百作用之餘,又可將敵人孤立,改變社會輿論之導向。這不單只是策略上的錯誤(所謂愈罵得兇便愈有助民主派聲勢之說話並非全無根據),而且更缺乏對現實政治的基本認識。將政治批評道德化其實只是一種詞窮的表面,以為可以「靠大聲」嚇人,而不是想出辦法來服眾。
任何對群眾運動有一點認識的人都會明白,要無中生有,無緣無故而動員廣大群眾參加集體行動,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件。七一與元旦大遊行的出現,基本上是潛在已久的矛盾的爆發。就算有人存心搞事,亦因為存在客觀的社會矛盾,才會令來自不同地方及社會背景的市民大眾參與遊行。面對未來幾個月的政治環境,中央與特區政府總不能避免要正面面對民眾的積怨和訴求──為甚麼特區政府依然未能在人民中間重建信心和取得信任?為甚麼市民依然有氣未平?為甚麼仍然有那麼多市民認為要在制度安排上尋找方法,以提高特區政府的透明度和向市民負責的程度?
我可預見,在「愛國論」之後,還會有其他不同題目(如「民主誤港論」、「民主製造福利派」之類)和不同形式的討論。政治上種種雜音和假動作難免會持續一段時間,直至中央有非常明確的指示為止。這些雜音和假動作或會分散群眾的注意,同時也會令人覺得煩厭,但是在喧鬧過後,未曾解決的問題依然存在。
社會矛盾決不會因主觀意願而消失。或者有人會給政治鬥爭的氣氛嚇怕,也有人會因為形勢緊張而不敢公開表示態度。不過,群眾運動有它本身的一種邏輯,它並不是一種叫停就停的政治。
當前中央及特區政府要認真及客觀地做好的一項評估工作,就是要認識香港市民大眾的心態與民怨的內容。任何以為經濟氣氛繼續好轉便可以令民怨消失,或其實市民的民主訴求只是一場虛火的想法,肯定都是對客觀社會形勢的錯誤估計。要解決問題,領導一定要認識群眾,走入群眾。在未認識群眾心中所想之前,亂發各種道德批評,結果只會令群眾覺得他們的問題未受正視。
假如今年七一又有十萬計的群眾上街,那絕不是有人刻意搞事,而是人民仍然覺得氣難下,有苦要訴呀!
……………………………………………………
呂大樂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文章隔星期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