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星期三,財政司司長將會宣布新一年度的預算案,而預算案肯定會提及有關發債的問題。除了早前宣布的五隧一橋發債計劃外,據聞亦會有新的發債計劃,目的是為了支持長遠香港基建,以及希望進一步推動香港成為區內主要債券市場。
現時息口已經低無可低,就算美國上一次減息,香港亦只是象徵式跟隨,主要銀行現時給予存戶的活期存款息口,更低至0.001厘。
債券的息率無疑會比銀行存款吸引,但購買債券亦存在一定的風險,特別是利率風險。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便會下跌;相反,利率下跌,債券價格便上升。市場普遍預期今年年尾美國大選過後,利率便會冉冉上升。
利率上升,對於債券持有人無利,對已發債的人則有利。政府發行債券,其發售對象會是香港市民,那麼在利率趨升之時,政府預先發債,特別是定息債券,對政府來說,當然有利。但對於購入政府債券的市民而言,是否有些「搵笨」之嫌?
相信要等到政府公布債券的細則,才能判別政府發債是否有找市民着數。因為市民有個選擇,就是如果債券的回報不吸引,可以不買。
就算發行定息債券,也不一定沒有投資價值,主要視乎兩個債券特性:第一是債券屬於定息還是浮息。如果是浮息的話,就算利率上升,債券持有人的回報也會因利率上升而提高;第二是債券屬於長期還是短期。如果屬於短期,例如一至兩年就到期的話,利率改變對於債券價格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