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孌童癖」是一種性傾向偏差。有人認為,中國是禮義之邦,且對性的態度較為保守,「孌童癖」只是洋人獨有。其實「孌童癖」者中外皆有,中國歷史上亦有過「孌童癖」者的記載。
「孌童癖」成因眾說紛紜,其一說法是與患者過往經歷有關。例如年幼時曾被人性侵犯;或者對與成年異性交往缺乏信心,未能與成年異性建立正常的性關係,轉而向缺乏反抗能力的兒童入手;另外就是遺傳因素,如天生的性取向。成因眾多,視乎個案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孌童癖」者除了對兒童有性的興趣外,表面與常人無異,因此有教育兒童自我保護的必要,有效打擊性侵犯兒童的法例亦對保護兒童有幫助。家長應教導兒童認識甚麼是侵犯行為,以及敢於向侵犯者說「不」。性教育是兒童學習自我保護能力的重要一環。父母應敢於與兒童談性,讓他們明白談性不是羞恥的事,一旦被人性侵犯時也能敢於向人求助,不會難以啟齒。性教育愈早開始對兒童愈有幫助。
另一方面,不少人對「孌童癖」者亦有誤解。其實,「孌童癖」者不一定會侵犯兒童,因他們的孌童表達因人而異,其中有把「孌童」傾向昇華為一生致力為兒童服務者。治療「孌童癖」十分困難,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行為治療和心理治療,效用並不十分顯著,患者求助的意欲亦不大。接受治療者大部份是犯事者被判需要接受治療。
勞永樂醫生
香港電台第一台「健康男女」節目主持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