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在第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顛覆了上屆政府很多施政理念,也敢於修正朱鎔基的政策,並非百分百「朱規溫隨」。在中共官場,這是異乎尋常的。
第一的不同之處是施政理念,溫家寶更注重政府職能的轉變,樹立新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來規範官員的浪費、濫權等行為,跟上屆一味注重GDP這種粗放性增長完全不同。
第二,溫家寶大力壓縮國債規模,並將國債改為投放到農村、環保、教育等,不像上屆一味向國家重點工程及重大建設項目傾斜。
國債是朱鎔基的一根刺,他對自己被稱為「赤字總理」一直耿耿於懷,不承認借債來促進經濟發展是錯誤的政策。現在溫家寶要減少舉債,在理念和政策上,已與朱鎔基南轅北轍。
溫家寶正在「去朱鎔基化」嗎?眾所周知,溫家寶是朱鎔基指定的接班人,在提名溫家寶為本屆總理時,朱鎔基向江澤民等派系作出很多讓步,甚至不惜犧牲吳儀、王岐山等親信的仕途,才成功把溫家寶送上總理寶座。顯然,朱鎔基認定只有溫家寶才能擔此重任,也只有溫家寶才能完成他在國企及金融機構改革等方面的未竟之功。
正因為得到朱鎔基的充份信任和理解,溫家寶才能沒有後顧之憂的放手做事,不用擔心修正前任的政策時,會招致朱鎔基的攻擊。況且,溫家寶是實事求是,並不是耍手段。社會、經濟形勢日新月異,發展機遇稍縱即逝,絕不能囿於官場的傳統,因而不敢糾正一些不合時宜、窒礙發展的政策和方針。
溫總公然不隨「朱規」,正好反映了兩人的密切關係。胡錦濤就不能公然否定「三個代表」,不能公然否定江澤民的東西,只能悄悄的把詮釋權奪過來,因為他還沒得到江的完全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