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楊絳(錢鍾書夫人)的《洗澡》、《幹校六記》、《我們仨》。近日乘勢「做點事」的所謂「愛國份子」,如鳴的鑼響的鈸,姿態言語惡俗,是要汗顏的吧?
有些中國老百姓,不管是文化藝術界也好,在蘇州小鎮變賣了家當租條小船給文盲小孩上課識字的雜貨小店東(有線新聞一台)也好——他們「愛國」,身體力行,沈默高貴。作家們受盡磨難,對國家的情義,仍是那麼由衷、寬容、豁達、幽默、卑微、無求。
《我們仨》,是未亡人對喪夫、喪女後的深沈憶念,道來平淡:「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
由這書店的「仨」字,有些聯想。三人合成「仨」,如同北京話裏頭的「孬」種、「甭」提了、脾氣「犟」……都是合成字。好奇地找一找:——一人是「個」(簡體「 最有趣的,九人合成的不是指九個人,而是「仇」,人一多,自有怨恨結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