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選票左右大局

婦女選票左右大局

愛國爭論令人不勝煩厭,也令我突然想起清末革命烈士秋瑾(1875-1907),她曾積極鼓吹婦女自立和參政,又身體力行投身革命,致力推翻腐敗積弱無能的滿清政府,可惜起義事敗,三十多歲便為國犧牲。
今日的中國,沒有人再質疑秋瑾當日企圖以武力推翻政府的行動是否算愛國;反而香港人以和平方式爭取民主,並不涉及武力推翻本地政府或中國政權,卻被扣上不愛國的帽子,令人哭笑不得。
婦女集體有意識地突出以「婦女身份」,參與推動民主化,始於八七年。當時,六百多名婦女聯署「婦女支持八八直選宣言」,要求在八八年,開放立法局的四分一議席進行直接選舉。在九十年代,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和新婦女協進會等,亦有關注民運發展。包括在九二年反對「多議席單票制」的選舉方式,及要求九五年的立法局議席全部由直選產生。
香港民主運動的第一波,遇到中國政府及本地工商專業界別的反對,政制發展只能在《基本法》的限制下緩慢前進。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回歸中國六年後,經過七一逾五十萬人大遊行反二十三條及要求還政於民,香港民主運動進入第二波。不少民意調查均顯示,港人對盡早普選特首和立法會有強烈渴求,希望愛國爭論不要再成為拖延政制檢討和改革的藉口。
爭取民主政制男女有責,民主的概念是由人民(包括男女兩性)當家作主,因此任何一個政治制度若排斥了半數的人口參與,也稱不上是民主的制度。女性在民主政制內的政治參與包括兩大方面:投票和參選。
投票方面,香港男女兩性均享有立法會地區普選,及區議會選舉的投票權,香港女性的投票率也不低於男性。目前女性登記選民佔總體登記選民近半數。
九九年區議會選舉及九八年立法會選舉之女性投票率均比男性高。除五十歲以上之年長婦女,可能因為教育程度較低而導致投票率較同齡的男性低之外,年輕及成年、中年女性的投票率均比男性高。因此,選戰之成敗,與能否獲得婦女選票有密切關係。女選民要發揮她們的政治影響力,便要小心善用自己手中的選票。投票支持具女性主義意識、能明白體恤婦女處境、有完善的婦女政綱和相關政績的候選人,才能在議會內爭取婦女的權益。
在民主制度內,女性除了投票、助選,還可以參選競逐公職。可惜,目前的政府高層、兩級議會和政黨領導層仍以男性居多。部份政黨如民主黨,作為第一大黨,十年來卻連一位女性立法會議員也沒有,難免令人懷疑他們在爭取女選民權益方面的誠意、決心和能力。希望民主黨在九月的立法會選舉能作出「零的突破」。
至於香港的婦運團體,有必要繼續爭取民主政制,使民間社會有較寬鬆的政治活動空間。過去香港婦運團體是在建制外,以社會運動和群眾運動的方式,產生由下而上的壓力,透過不同的媒介或途徑爭取政府及議員回應她們的訴求。婦運團體有必要認真思考和部署,將婦女運動由民間運動提升至另一個發展平台。透過鼓勵和支持婦女參選,使婦運能夠平衡建制內外的發展,為爭取婦女權益及建立男女平權的社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
黃碧雲 作者為「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