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叩頭不甘後人

法國叩頭不甘後人

即使是光復巴黎的戴高樂,也不會受到比中共總書記更好的接待──法國總統希拉克指摘台灣的民選領袖,又承諾會破壞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售。
歐洲很多國家也是這樣。德國早已聲言要解除禁運,瑞典亦通過有關討論。人人都想分一杯羹。荷蘭首相說:「如果只得我國拒絕解除禁運,就會在外交上造成困難……對經貿關係也有影響。」
布殊總統在白宮接待中國總理,並指摘台灣的總統後數日,歐盟的官僚架構已開始檢討禁運。歐洲在八九年天安門屠殺後實施的重大制裁,現在只剩下這項,並且是法國首先提出要把它撤銷。批評法國鑽中國的錢眼,也許會帶來滿足感,但事情不是這樣簡單:禁運一旦解除,影響可能遠不止此。
歐盟開始實施武器禁運時,巴黎立場強硬。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二百周年,巴黎樂於收容逃避中國鎮壓的學生及異見分子。
但數年後,法國就改變態度。九十年代初期,法國把噴射戰鬥機及中型戰艦售予台灣,中國隨即懲罰巴黎,在繁榮的華南關閉一所法國領事館,又在商貿上作出報復。到九四年,法國承諾不再向台灣售賣武器。
隨之而去的,還有在國際論壇上討論中國的人權。克林頓政府不再把中國的最惠國待遇與人權狀況掛鈎,改而在日內瓦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譴責中國。雖然那只是美國的遮羞布,歐洲也一向支持該等提案。在九七年的委員會會議,歐洲本來支持對中國作出決議,卻遭法國否決。歐洲很多國家於是紛紛效尤。丹麥及荷蘭堅守立場,卻遭受中國在商貿等領域報復,難怪荷蘭現任首相反對禁運不甘後人。
希拉克也並非完全唯利是圖。巴黎博取北京的好感,不只為商業上的回報,也要令法國有力制衡美國。同時在九七年,巴黎與北京簽署《法中全球合作聯合聲明》,希拉克與江澤民一致承諾「促進多邊主義」──令世界不受單一的超級大國支配。
並非只有法國不滿美國雄霸全球。過去數年間,歐洲某些政治人物已表示,歐盟需要「制衡美國的勢力」。布殊政府一上任,歐盟就聲言要「在亞洲加強政治及經濟的影響力……以配合歐盟擴大後不斷提升的地位。」之後歐盟又與北韓接洽,與美國對着幹。
美國與亞洲某些國家長期結盟及協防,在該地區又擁有數以萬計的駐軍,也許不是歐洲所能取代。這大概是癥結所在。如果歐洲相信他們的武器銷售或政治影響力無足輕重,一如希拉克所暗示──他們就不會認為參與加強中國軍力或削弱台灣等民主政體,會帶來不良後果。
歐洲的確可以把事情複雜化。撤銷禁運不只對歐洲垂死的國防工業有幫助,歐盟對華售武亦足以令中國軍隊加速現代化;況且美國國防部已預料○五年時,中國軍力將在台海取得優勢。
法國向北京大獻殷勤固然令人失望,但華盛頓也要付上部份責任。克林頓總統在中國的最惠國待遇上開倒車,把貿易優惠與人權狀況完全脫鈎,促使中國改善人權的一切努力由此付諸流水。布殊政府自己對中國改變態度──包括冷待台灣及忽視中國的人權狀況(華盛頓去年甚至沒有試圖在人權委員會提出決議譴責中國)──要指摘歐洲不應討好北京,就加倍困難。
……………………………………………………
卜愛倫(EllenBork) 作者為「新美國世紀計劃」(ProjectfortheNewAmericanCentury)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