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人生活壓力大,要擔心的事很多。中大調查發現,本港有逾十一萬人患有經常焦慮症,每年造成逾四十五億元的經濟損失,而容易患上此症的高危一族也多達近九十五萬人,問題嚴重。 記者:陳倩雯
本港產量豐富的著名填詞人林夕曾深受經常焦慮症困擾,「我唔可以聽到電話響,從來都要停咗個鈴聲,一聽到就會震,覺得實係有人追歌詞」。林夕每晚六時準時感到頭暈,至晚上十一時更加連頸部及手部也感痛楚,每晚更要依靠五至七粒安眠藥來紓緩失眠情況,這一切可從他為藝人楊千嬅所寫的歌曲《假如讓我說下去》中的一句「讓我可以不靠安眠藥進睡」反映出來。
林夕曾對醫生說感到「後腦有暗湧」,但即使入院接受腦部掃描都不能找出真正病因,令他花費約二十萬元醫藥費。他後來向精神科專科醫生求診,現正康復中,情況又可從他為電影《大隻佬》主題曲《身外情》所寫的歌詞中體現出來,「我想講吓點樣睇開啲!」
從事娛樂事業多年、憑當年《香港八四》中陳積一角為人熟悉的顏國樑,也在多年前出現經常焦慮症症狀,兩年前更嚴重得會無端頭暈。本來想北上輕鬆一下的他,每次經過羅湖商業城對出的天橋即會感到頭暈。
四十歲的王先生(假名)每次開會前都擔心不能出席,擔心交通擠塞或不幸病倒等,結果真的幾乎每次都熬出個病來。他甚至擔心大抽獎時會被抽中,「驚全世界嘅目光都注視我,如果我跌到咁點算呢?」
中大調查三千三百名十五至六十歲市民,發現百分之四點一是經常焦慮症患者,有患者甚至在七歲已出現症狀;以此推算,該組別人口中有逾十一萬人屬患者,其中六萬五千多人是勞動人口。出現部份症狀的高危人士也近兩成二,有九十五萬人屬高危族。
負責調查的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說,不少患者因過份焦慮而影響日常生活,估計每名患者因生產力下降而帶來的經濟損失達五千七百四十元,屬勞動人口患者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高達四十五億元。李誠稱,經常焦慮症患者有六成是女性,估計與生理及社會角色有關,部份則是家族遺傳。他警告,患者若得不到適當治療,有可能演變成為抑鬱症,其中一成半人最後會在十年內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