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表述 - 陶傑

愛的表述 - 陶傑

在一座小小的中國村落,近來許多人爭論「愛」到底是甚麼。
有一個人說,愛必須是「讓對方能感受到的」。說這句話的人,一定不了解中國國情。中國人的弱項(或者有時是優點)正是不善於表達愛,或者從來很難讓被愛的對象感受到被愛。朱自清的《背影》傳誦在中國人當中,認為是優秀的名篇,父親送行兒子,在火車站月台上買了幾隻水果相贈,父親說話很少,兒子沉默無語。為甚麼不擁抱一下呢?如果是美國人,兩代人就會來一個Hug,兒子會明白告訴父親:Daddy,Iloveyou。但在藝術上,這樣的表述比較膚淺。所以喜歡埋怨:子欲養而親不在。到他學會怎樣表達愛的時候,往往已經太遲。拙於愛的表達,美其名為含蓄,其實是冷漠。連上一代的張愛玲那樣細膩的人,描寫一個愛字,也繞七抹八地拐一個天荒地老的大圈子: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上一代的中國女讀者,看了這一章會很感動,因為中國人的愛,像水墨畫,往往凝聚在「沒有別的話可說」的壓抑的留白裏。中文的「我愛你」三字,公認音響效果最肉麻,而用英文說Iloveyou,忽然沒有了起雞皮疙瘩的感覺,用法文說Jet惊ime,浪漫的深意更上一層樓。因此,中國人的愛是一種內功,只能在張愛玲、朱自清的士大夫階層,或在天涯背影的遠眺裏,或在時光走廊的偶遇間,用一個眼神來表達,在農村的草根階級,一個男人呼喚他的女人,不叫Sweetheart,也不叫Honey,也是繞了一個倫理的圈子,有一股怨氣,叫「孩子他娘」,或女人喚她的丈夫,叫「孩子他爹」。
中國人不喜歡擁抱,排斥肢體接觸,不善於表達愛,當士大夫階級在他們自己掀起的革命中消滅掉,愛的空白就容易用怨恨來填補。當在隔了一個海的另一座島上,有二百萬人手牽手來表達一種意願時,由於此一姿態是中國倫理文化中一種陌生的肢體語言,中國人的反應先是困惑,然後是仇恨,這就不難明白了。
「要對方能感受」,才叫做愛?除了虐待,而以「打者愛也」來另類地詮釋,或「打在兒身,痛在娘心」來曲解。中國人能感受愛嗎?這是一個有趣的課題。
中國和西方很難相互了解,正因為當中的一個擁抱——也就是美國人說的AHug,很奇怪地把雙方永遠隔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