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線遊:鰂魚涌尋靜土<br>觀戰時遺迹紅磚爐灶

短線遊:鰂魚涌尋靜土
觀戰時遺迹紅磚爐灶

誰想到繁華吵鬧的鰂魚涌亦有翠綠寧靜的一面?上柏架山道晨運熱點呼吸新鮮空氣、行樹木研習徑、看戰時遺迹紅磚爐灶,輕鬆慢走4小時,原來在石屎森林裏找方寸靜土,一點不難。

撰文:李淑芬 攝影:陳陶鈞
模特兒:Katie、Kevin(StarAsia)

柏架山道晨運熱點
是日天朗氣清,人也心情開朗,決定做一件平時絕不會做的事──晨運去也!鰂魚涌街市起步,上走柏架山道,才早上10時,微斜的石屎路上,下山的人已比上山的人多,他們大部份是晨運完畢的公公婆婆,準備下山茗茶,歎其一盅兩件。蜿蜒山道不知有甚麼獨特設計,只慢走一段,山下英皇道的煩囂行車聲已不知不覺消失,空氣也豁然清新,耳聽風聲鳥鳴,眼看青蔥樹影,這10分鐘路程,已把我帶進另一世界。

紅屋將變自然教育中心
20分鐘路程過後,眼前出現的是太古洋行中國沿岸船運公司員工宿舍,這幢2層高的紅磚花崗石房子建於20世紀初,1941年英日兩軍在鰂魚涌激戰,牆身遭炮彈擊中受嚴重破壞,1947修復,1980年代中搖身一變成一家文化機構員工的總部和居所。現在,漁護署已接收了這幢建築物管理,經過內部維修後,將會成為自然教育中心。

■英皇道有路標指示柏架山道方向。

■紅磚牆,白石柱,好有校園感覺。

■紅屋前老榕獨幽,樹根盤纏成塊狀。

行研習徑認識樹木
離開紅屋再走10分鐘便到達樹木研習徑入口,走進林蔭山路,有傳意牌介紹沿途所見的各種樹木,甚麼白皮、大頭茶、厚皮灰木、絨楠、楊梅、山松、豺皮樟、露兜樹、潺槁樹、白楸……管你平時經常見、認得出,也不知名字。走到研習徑三分二路程,路邊有一戰時儲糧庫,有茂密樹木作掩護,可想像為何當年會選擇此地儲糧。

■香港受保護植物,花期在每年一至二月。

■這種常綠喬木,是香港常見樹木之一。

爐灶無用武之地
離開儲糧庫,繞個彎,密林中見回青天,不遠處一塊石平台,整齊地鋪了數十個紅磚爐灶,這些爐灶建於1938至1939年二次大戰期間,原意是讓市民避開日軍,在鰂魚涌山崗安全地煮食,但爐灶無用武之地,因建成後18日香港已告失守。離開平台,繼續前進,行數分鐘,赫然發現前方又有爐灶,背部冷汗一滴,日光日白,難道進入「迷離境界」?自己嚇自己,原來是另起爐灶,另一組遺迹而已。

■看清楚傳意牌,方知道這棵叫厚皮灰木。

■隱沒叢林的儲糧庫,對出的地洞,可能是當年的秘密通道。

康柏郊遊徑觀蜥蜴
時間尚早,還未想完結旅程,捨棄下路往康怡,選擇繼續上山走一趟,暢遊康柏郊遊徑。郊遊徑易行,除早段有少許上斜路,全程均是繞山平路,兜個圈,時間約需2小時。天氣不熱,腳步仍爽,觀奇石,看野生動植物,走着走着,望回山間,看到春天濕濡的空氣,為山林鋪上一層薄紗,真不相信這景致與鬧市只近在咫尺。

■爐灶大得可以容得下人,煮的,一定是大鑊飯。

■平台面偌大,大得可以玩捉迷藏。

■山谷大石,像古時承托毛筆的筆架。

■忽有變色樹蜥走過,Karen嚇跑九丈遠,Kevin繼續窺探,大家互睥一輪,小蜥走為上着。

■掛在樹上的是人工巢箱,小鳥也居者有其屋。

■松樹,戰後植林計劃的首選樹木品種,但80年代受木線蟲侵害,數量已大不如前。

醫肚站
下山,大家都餓極了,快步往附近的茶餐廳醫肚,Karen點實惠茶餐,吉列豬扒咖喱湯烏冬加凍奶茶($27),Kelvin胃口好,香濃的咖喱牛腩飯($38),三扒兩撥吃清光。

澳門茶餐廳(25696820)
地址:康怡廣場(北)地下G2舖

交通
去程:鰂魚涌地鐵站出英皇道,徒步5分鐘至鰂魚涌街市,旁有路標指示柏架山道方向。
回程:康柏郊遊徑下落康怡花園,出英皇道,徒步5分鐘至太古地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