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每年捐出的肝臟只有十二至十五個,一百個等待肝移植病人中,有四十人因無法等及移植而死亡。為善用屍肝,瑪麗醫院肝臟移植小組在今年二月十九日,完成全港首宗連鎖肝臟移植手術,延續了兩個病人的生命;瑪麗相信這次成功有助未來進行更多分肝移植手術。 記者:張嘉雯
瑪麗醫院於上月十九日傍晚接收了廣華醫院一名五十歲,因交通意外引致腦死亡的女病人捐出的肝臟,醫院先把該肝臟移植給一名三十歲患有遺傳性肝病病人梁小姐,再將梁小姐的肝臟移植給六十二歲因肝硬化及肝癌引致肝衰竭的男病人王先生。
手術歷十二小時,由十二名外科醫生及麻醉科醫生進行,這是繼日本後,亞洲第二宗成功的同類手術。
「好開心,聽到醫生講個肝可以幫到另一個病人。」今年三十歲的梁小姐,因患有澱粉樣變多發性神經病(FAP),出現肌無力、麻痺、心律不正、心臟衰竭等病徵,預計會在十至十五年後死亡,故年半以來一直都等待肝臟移植。
瑪麗醫院外科醫生陳詩正解釋,FAP是罕見遺傳性肝病,患者近親多同時患病,無法接受家人捐肝,因肝臟缺乏酵素,令毒素不斷累積在神經、心臟及其他器官,但除缺乏酵素外,肝臟的其他功能正常。
在肝臟移植手術輪候冊上排第六,只剩六至十二個月命的王先生感覺如「中頭獎」,他不介意二十年後肝臟會累積毒素而或要再面對命虞之險,「可以重有二十年命,就算打個八折,都有十六年,我有七十(歲)都差唔多囉,人生七十古來稀,我都好高興。」王先生原本患有肝硬化及肝癌,導致腹水脹大,黃膽素上升。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盧寵茂說,會為六十歲以上、有極大機會在輪候時死亡的肝癌患者施手術。他又說,每十個港人就有一人是慢性乙型肝炎帶菌者,其中四分之一人會死於肝病;一百個等待肝移植的病人中,只有二十人可接受屍肝移植,四十人接受活體肝移植,餘下者都只能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