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買賣外匯要計差價

理財智慧:買賣外匯要計差價

如果把人民幣當成外幣投資的一種,站在投資者的立場來看,除了「有升有息」之外,還要注意甚麼地方呢?答案是交易費用。
外滙交易與其他證券交易不同,買賣之時所牽涉的交易費用,主要是買入賣出差價。以買賣股票為例,除了要考慮買入賣出差價之外,還要付出交易佣金、交易所徵費等;但是買賣外滙之時,所應繳付的佣金費用已全數反映在買賣差價之上。
如果投資外滙只是為了利息及升值的回報,而最終不會使用該貨幣的話,一般的交易模式就會有一買一賣兩次交易。買入時會以較高的銀行賣出價買入,相反,賣出時便會以較低的銀行買入價賣出,那麼買入賣出價的相差,就是要考慮的交易費用。而這個相差,就稱之為差價(Spread),見公式:
差價=賣出價-買入價
例如人民幣在銀行的港元報價是買入價0.9364元,賣出價0.9452元,那麼買入賣出差價便為0.0088,亦即88點子。差價愈大,代表交易費用愈高。

利息未必夠冚差價
如果人民幣升值的因素並不在考慮之列,單是人民幣的利率比港元高,究竟又有沒有利可圖?
假設人民幣活期儲蓄年息為0.7%,那麼要多少時間,所收取的利息才能把差價的交易費用抵銷?答案是先把差價變成差價百分比(PercentageBid-Ask),把賣出價減除買入價再除以賣出價。
如上述例子所示,88點子差價再除銀行賣出價0.9452,相等於0.9310%。一買一賣人民幣的交易費用達0.93%,以年息0.7%計算,要利息抵銷交易費用,需時1.33年。
所以單憑人民幣利率比港元高而去套息,「着數」與否,便由讀者自己判別。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