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不易察覺 嚴重影響學習<br>逾6萬港童聽力有問題

一般不易察覺 嚴重影響學習
逾6萬港童聽力有問題

【本報訊】根據外國研究的推算,本港有逾六萬名年齡介乎五至六歲的兒童有語言及聽力等溝通障礙;而一百萬名年齡介乎六十歲以上的長者中,八成有弱度至嚴重的聽力問題。聽障會令兒童言語能力遲緩、影響學習,以及令長者缺乏自信和自我封閉。專家強調,家長一般不易察覺嬰孩的聽障問題,嬰兒出生三個月內,應即為孩子進行詳細檢查。 記者:張嘉雯

馬太在五年前誕下麟兒,兒子十分活躍,愛與父母玩耍,三個月大時在母嬰健康院檢查發現他聽覺良好,直至九個月大再檢查時,才發現孩子患有極嚴重的聽障,助聽器也無助他恢復聽力,唯一方法是接受人工耳蝸手術,「飛機飛過先會聽到,就算好大鼓聲喺佢耳邊敲,頭都唔擰一下……個手術要成二、三十萬,好彷徨。」

問題分先天後天
對於第一個孩子遭逢厄運,馬氏伉儷難以接受,「真係好難過,好擔心小朋友嘅將來,佢重有幾十年要受。」結果孩子在十七個月大時接受手術,回到有聲的世界,「最初佢好驚,一開機(人工耳蝸)就喊,我好開心,因為佢聽到一啲佢從來未聽過嘅聲。」愛兒於去年九月在言語治療學校畢業,現在一般幼稚園念高班,能正常發音,但助聽器終生不離身。
根據○一年十月至○二年六月本港一項有關五至六歲幼童的聽力調查顯示,兩成半幼童聽力有問題,排除耳咽管閉塞及耳垢堵塞等暫時性毛病,約有近百分之九的兒童有較嚴重的聽力問題。
耳鼻喉科醫生鄧樹安解釋,聽力問題分先天後天,前者或是母親在懷孕時感染德國麻疹或毒性藥物、難產缺氧、母嬰血型不脗合等;後天問題如耳垢、中耳炎等,挖耳的動作更是絕不可取。
聽力學家甘炳基說,部份幼童較為活躍,看到成年人有所動作即予以回應,但不代表他們聽力健全;若能在嬰兒出生六個月內進行測試,其語言發展能力可保正常。

「社交一切隔絕」
今年八十歲的退休教師馮先生,從小受中耳炎困擾,十年前開始漸失聽力,更令他普通話聆聽測試不及格,「非常之苦悶、痛苦,因為聽電話聽唔到,所有社交一切隔絕晒。」他形容佩戴助聽器後豁然開朗,猶如重獲新生,他擁有的兩個助聽器合共四萬元。
為推廣聽障的成因及預防方法,中文大學發起「耳聽心言基金」,由耳鼻喉科醫生、聽力、言語治療師等組成,在每年三月三日,推動「愛耳日」,由下月起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聽覺檢查及助聽器,進行研究及在學校舉辦健康教育活動。

鄧樹安稱,部份幼童較為活躍,看到成人有所動作即予以回應,但這不代表他們聽力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