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省聯邦參議員克里競選氣勢如虹,若他最終代表民主黨擊敗喬治布殊入主白宮,美國會否改變外交政策?從過往的言論所見,克里主張與中國交往,但不能不惜一切;台海問題上,他堅持反台獨,主張參照港澳的一國兩制模式解決台灣問題--基本方向跟喬治布殊政府一樣,但具體上可能較親華。
在二○○○年一篇演說中,克里力陳「中國不是敵人」,但也不應視為「戰略夥伴或親密朋友」。他指圍堵只會製造危險的對抗,但交住也要務實和從美國利益出發。這跟喬治布殊將中美關係定位為「競爭對手」相比,競爭意味較輕。
台海問題上,兩人原則上都支持一個中國政策。喬治布殊三年前表示「竭盡所能協助台灣自衞」後,克里曾批評他放棄模糊策略,後果危險;但克里日前也表示支持克林頓總統在九六年台海危機時派航空母艦到台海,傳達不容武力攻台的訊息。
反台獨反攻台這兩條底線,克里強調要堅守;長遠解決方法上,他在年初一次電台辯論中,主張參照港澳的一國兩制模式解決台灣問題。但要注意他前言不對後語。在四年前的演說中,他說過「台灣不是香港、澳門,一國兩制將不能開啟兩岸談判」,北京需要提出更有創見的想法。
克里加入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多年,熟悉東亞事務。香港特首董建華三年前訪美,也曾會晤他。
克里雖支持對華貿易跟人權問題脫鈎,卻主張透過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向大陸施壓,也支持香港加快民主步伐。一旦入主白宮,這些政治牌他會如何打,也許要待他提出完整的外交政策大綱後,方有較清晰的輪廓。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