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大概沒有比香港更充滿活力的地方了。三十多年來我多次到訪,目睹這英國殖民地蛻變成太平洋沿岸繁盛的金融、製造業及航運樞紐。
佛訥(EdwinJ.Feulner)
香港的繁榮,有賴奉行「積極不干預」財務政策的專業官僚系統;當年它不但順應倫敦的民主政府,也透過愈來愈具代表性的立法局體察民意。
香港稅率偏低,大大促進經濟,從而使政府收入不斷增加。稅款又再用於公共房屋、醫院、日益完善的交通系統、渠務、電力及電訊基礎建設、以至一流的教育制度,令英文成為市民的第二語言。讓民營事業對香港的繁榮盡獻所長,是政府當時的理念。
由我認識香港開始,它一直擁有世上最能幹的公務員系統之一。但繁榮背後也出現貪污舞弊,市民因此要求政府保持廉潔。廉政專員公署已成立三十年,是香港最重要的機構之一,依然使香港榮膺亞洲最廉潔的經濟體。
我每次重訪香港,對它旺盛的活力、心思及繁榮,都大感驚歎。但如果特區政府不再順應民情,就會威脅以上一切。
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一月到北京商討《基本法》所容許的一系列民主改革。他是我的老朋友,現在處境為難。雖然細節仍未明朗,但他看來有嘗試提出○七、○八年「全民普選」特首及立法會等改革。然而北京某些人似乎有別的想法。
北京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香港事務,並不允許以上措施。常委會說,香港只應容許確保「長期繁榮與穩定」的改革。不幸地,常委會的意思似乎是要「由北京日益嚴密地控制香港」。它指那些贊成改革的人士「不愛國」,譴責他們試圖尋求獨立。
這並非事實。香港大部份人明白北京很多人不明白的事:由香港人完全及自由地管治香港,對所有人都有利,因為香港的經濟成功也是由他們創造。這亦是北京在八四年對英國及香港所許下的承諾:「港人治港」。
很可惜,雖然北京讓香港在經濟上保持高度自由,中國本身(在我們的支持下)亦終於成為世貿一員,中國顯然仍有太多人不曉得怎樣建立及維繫繁榮穩定的社會。
北京依然把民主自由視作動盪因素,其實兩者卻是繁榮穩定所必須。
香港成為中西金融、文化及政治的薈萃,已超過半世紀。它的管治特色是透明及恪守民事法──加上其他因素,令香港不斷在我們的「經濟自由指數」登上榜首。
「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每年公布指數,評估一百五十五個國家的經濟。十項準則包括政府的財政負擔、對經濟的干涉、權產、規管調節、黑市活動等。香港在所有範疇都居首或名列前茅,其來有自──政府有意識地奉行法治,亦避免干預經濟。
中國政府對這些因素並不了解,甚至沒有協助香港對違反特區證監會政策的中資公司展開行動。
「經濟自由指數」清楚證明,個人及經濟自由是經濟增長所必須。民主國家擁有世上最自由及繁榮的市場,也是同一緣故。這些國家的領袖尊重自由市場原則,並且讓市場──而非官僚──主導他們的經濟。
如果北京想繼續吸引外資,最好向香港借鏡,例如尊重產權及個人的權益。
但繁榮穩定亦有賴守信的政府,所以北京必須履行諾言,讓香港依照《基本法》的規定去推行民主改革。《基本法》第四十五條列明:「行政長官的產生……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畢竟,中國在九七年大雨滂沱的那天收回香港時,在眾目睽睽下同意了《基本法》的條款。
北京必須忠於「一國兩制」的精神。換句話說,要容許香港不遲於○八年普選特首及立法會。不應懼怕或咒罵民主與自由,要享受及擁戴它們。只有這樣,香港才可以繼續繁盛。
……………………………………………………
作者為美國傳統基金會(TheHeritageFoundation)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