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政改問題激起「愛國論」爭拗,研究當代中國政治理論的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系主任陳祖為認為,兩方陣營對愛國定義有南轅北轍的理解,反映「一國兩制」的內在矛盾,結果出現「河水犯井水」的問題,他認為這次爭拗可能是推動中國民主的契機,「中國遲早要改革政治配合經濟發展,香港作為政治現代化的試點,對中國有好處。」
陳祖為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雖然愛國論爭議激烈會破壞社會凝聚力,而中央與香港就政制問題互相指摘,顯示中央與香港市民之間的信任及溝通不足,但他相信最終可透過溝通收窄分歧,因為香港人不反對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二十年前提出愛國者治港的原則,只是擔心會以甚麼具體措施落實這些原則,「如果愛國定義愈來愈狹窄,甚至限制某啲人參選,相信香港人唔會接受。」
陳祖為稱,「一國兩制」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不協調,才是中央與香港爭拗的核心問題。
他說,在兩種社會制度下,兩地政治文化差異甚大,香港人追求資本主義的西方式民主選舉,中國卻擔心造成社會震盪,過去幾年因為中央強調穩定才把矛盾壓下,香港人亦習慣了「河水不犯井水」,但談到觸動國家利益的政制改革,潛在的矛盾終於浮現,不再是「井水不犯河水」單純的香港內部事務,「中央同香港人對一國兩制有唔同理解,遲早亦會就呢個問題嘅矛盾作出討論,我覺得𠵱家出現爭拗係好事,而爭拗會持續,唔會好容易有結論。」
北京對政改立場強硬,令市民漸趨悲觀,陳祖為卻說從中國發展趨勢分析,過去二十多年中國已經充份利用市場經濟及逐步確立私有產權制,隨之而來必須發展政治,否則只要經濟稍為逆轉,將對社會穩定造成極大衝擊,「中國遲早要改革政治配合經濟發展,香港作為政治現代化試點,對中國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