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中方批判香港的民主派,加給罪名之一,還叫做「挾洋自重」。
挾洋自重,為甚麼不?簡直是理所當然。李安、吳宇森、周潤發,都先有了西洋的賞識,才有成千上萬美元的身價。
中國前主席江澤民,退休之前訪問美國,也很渴望能住進總統布殊的德州牧場,能成為美國總統的私人朋友,回到中國,可以向統治的那十三億農民人口炫耀,向子孫也有一個顯赫的交代。萬分可惜的卻是,布殊不讓主席在牧場留宿一宵,只匆匆叙晤幾小時,比起英國首相在牧場幾乎可以同床共寢的待遇,還是低了一級。
接班人胡錦濤訪問巴黎,中國的新聞報道不忘強調:法國總統約請中國領袖到巴黎鐵塔頂的餐廳「私人晚宴」。中國記者會喋喋不休地告訴中國讀者:法國總統約外國元首私人晚宴,是很親密的表現。如果能在總統的家裏晚餐,更加是「自己人」。但記者不會提醒讀者:如果沒有購買法國空中巴士的那幾百億訂單,法國總統會不會請中國的領袖私人晚宴——對一個東方的農業大國,元首能有甚麼情趣的共同話題?談的是沙特的小說、蒙特里安的繪畫、高達的電影,還是翻譯家李治華的《紅樓夢》法譯本的文采?
全中國都有這樣的市場,誰不挾洋自重呢?連深圳的北姑也一身的Prada,李鵬的夫人出國訪問時提着的手袋,也是外國名牌。在一個課室裏,班主任老師點名,讀到EuniceLam、HenryTong、WilliamChan一類充滿渣甸山和石澳Feel的學生名字時,總是感到幾分可造之材的中產上流社會之親切;談到張紅兵、蔣薇薇、宋小軍一類新移民泥土氣息濃厚的名字,多半會打個呵欠,看看腕錶,想着幾時放學,好趕場開枱與同事打圈麻將。
挾洋自重?這樣的罪名多麼老土。無洋可挾的中國人,潛意識中總是對有洋可挾的同裔感到妒恨,無論人家因為懂英語而高了兩個起薪點,還是身有英國政府頒授的OBE。無洋可挾的他自己會感到自卑,在咬牙切齒之餘,他會努力把子女送去英美留學,彌補他自己這一代的創傷和遺憾。
你有挾洋自重的能力和本錢?你有的是真材實料。Congratulatrions。請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