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年的新興市場,近期再受國際資金追捧。除了被稱為「4大天王」的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外,東南亞市場是另一投資熱點。為何東南亞市場再度炙手可熱?當中是否已存在投資泡沫?
先看今年1月摩根士丹利股市指數的表現。按美元計算,環球股市上升1.62%、國際新興市場上升3.25%,而亞洲新興市場則上升4.86%,僅次於歐洲小型股的6.1%升幅。
亞洲新興市場表現良好,確實與大量外資湧入有關。鑑於美加股市的市值為亞洲新興市場總額的5倍,國際投資者只須把相等於美加股市1%的資金轉投亞洲,後者已有5%的升值效果!根據美林證券調查顯示,環球基金經理連續多月對亞洲市場(不包括日本)作出增持。2月份的調查更顯示,基金經理把香港、台灣和南韓,並列為未來12個月的增持首選。
為何外資會青睞東南亞市場?原因之一是貨幣因素。中國及其他亞太國家貨幣正承受着巨大的升值壓力,而歷史顯示,當亞太國家貨幣升值時,其股市亦會大幅上揚。國際投資者憧憬股滙收益兩者兼得,故把大量資金投入亞太區,對正進入復甦周期的亞太區資產帶來催升作用。
然而,對許多國際投資者而言,貨幣因素只構成投資東南亞市場的部份原因。事實上,今次看好亞洲股市的不乏長線投資的大型基金,而其着眼點可歸納為相對及絕對因素。
相對因素方面,現時亞洲股價與帳面值比率約為1.8倍,比起環球股市的2.5倍顯著較低,而按今年盈利增長預測計算,亞洲區現時的市盈率約為12.5倍,股息收益率約3.3%,較環球不少市場更具吸引力。此外,不少國際投資者對直接投資於中國仍有戒心,但亦擔心會錯失良機。他們認為倘中國經濟能持續增長,亞洲國家亦可從中受惠。因此,對他們來說,投資在區內較成熟的市場,例如香港、台灣和南韓,是間接享有投資中國的回報而又可均衡風險的如意算盤。
絕對因素方面,東南亞整體經濟已明顯改善,在出口和內部需求帶動下,預期區內本土生產總值將有可觀增長。隨着財政改善,外債佔亞太國家本土生產總值的比例正逐步下降,其中印尼和泰國的改善幅度料將較大,以1999年和2004年比較,預期印尼的負債比率將由106%降至51%,泰國則由78%降至35%。這些因素導致國際信用評級機構調高區內國家的主權評級,令彼等重新躋身投資級別行列。另一方面,許多亞洲國家經歷自由貿易和國際化投資的衝擊後,已開始摸索出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其中尤以印度和中國更是先行者。
歸納以上分析,東南亞市場上升,雖然與熱錢推波助瀾有關,但其基本因素確有改善,並非虛無的泡沫性升市。然而,投資者仍須留意數項風險。首先,區內股市經去年顯著攀升後,現時對利淡消息已較為敏感,而多個亞洲國家將進行總統或國會大選,可能會帶來不明朗的政治因素;其次,熱錢一旦撤離,會導致區內市場短期內甚為波動。此外,倘若中國經濟出現放緩,便會影響區內股市表現。
因此,投資者現時可適量持有東南亞股市基金,只要基本因素沒有轉弱,長期走勢仍可看好,但由於區內公司表現參差,大市向好並不代表所有區內基金均有同樣好的表現,因此,投資者必須小心挑選基金,並細心評核基金的長期表現,以及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和管理風險能力。
富達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