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相對股市而言,小投資者在本地債券市場並不活躍,市場人士及學者認為其中一個主因是港府未有積極推動,反觀美國及中國由於國家發債由來已久,已成為國民普遍投資工具,其中美國國債更屬環球買賣的國際性投資工具,中國債市仍然封閉,只能在內地交易。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麥萃才指出,美國及中國的債券巿場規模極大,金額以千億美元計,多國中央銀行均是以美國國債為投資或穩定滙率工具,而美國債市發展成熟,除國庫債券外,不少私人企業亦有發行債券。
根據中國國債協會統計數字,去年中國國債發行總量首次突破六千億元,達到了六千二百多億元,較○二年的五千九百多億元增加逾三百億元,而資料顯示,中國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和企業債的未清償餘額達三萬五千億元,由於屬中央主導,有專家認為中國債市靈活性不足。
東驥基金董事總經理龐寶林說,香港投資者購買美國債務極之方便,只需透過金融機構便可進行交易,至於中國債券,由於中國債券只限國內人士購買,故香港人要購買國內債券,需先在國內銀行開設戶口才能交易,以現時銀行存款息率低企,投資中國債券亦有一定吸引力,缺點是不能滙出利潤,他說:「但如果睇好人民幣長遠升值,係值得考慮嘅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