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利
醫管局有意削減九八年後入職的合約員工津貼,被前線醫護人員指摘肥上瘦下,打擊員工士氣。其實類似剝削新入職員工薪酬福利的公營機構,又何止醫管局。我們若任由公營機構的管理層繼續剝削新入職員工而自肥,又怎能避免社會嚴重分化和充滿怨氣?
九十年代初,醫管局正式成立。當時政府為了吸引政府醫護人員轉職至醫管局,將公務員福利折現,甚至給予雙重房屋福利,津貼金額可以達到薪金的六成以上。
回歸前,地產市道暢旺,政府收入大增,醫管局大肆擴張,誓要將私家醫院趕盡殺絕;每年開支從九一年成立時的一百億元,急升至九七年的三百億元。隨着醫管局急速膨脹,不少醫生晉身管理層,薪酬福利大增,並且大權在握,可以指揮資源的調撥,造成今日出現財赤的困局。
回歸後,地產泡沫爆破,加上亞洲金融風暴後,區內貨幣大幅貶值,令港元滙價偏高,影響香港競爭力。要恢復競爭力,最有效和迅速的方法便是解除聯滙,讓港元大幅貶值。但特區政府偏要選擇死守聯滙,甚至不惜動用千億元入市干預股市,扭曲市場運作。
既然聯滙不能動,便只好透過物價和工資下調去恢復香港的競爭力。筆者早於九九年,便建議政府削減全體公務員薪酬,回復至九七年的水平,這樣可以避免工資高企而影響競爭力,以及令政府出現巨大財赤。
可惜公務員領導層不但沒有提出全面減薪,反而藉科網泡沫加薪百分之五,令政府每年的薪酬支出增加數十億元,連帶退休金準備也要增加接近二百億元。
若是私人機構,當面對經營困難時,大多會選擇裁員,而非透過減薪去削減成本,避免一刀切減薪而影響士氣。但政府部門和醫管局等公營機構,目標並非是牟利,員工選擇加入政府或醫管局工作,往往只求生活安定,不求大富大貴。故此筆者相信絕大部份員工不會反對集體減薪,幫助政府縮減財赤,以免弄得人心惶惶,擔心管理層明日又有何「瘦身」方案。
但政府及醫管局管理層,卻選擇了維持原有員工的薪金不變,改向針對九七或九八年後的新入職者,不但大幅削減他們的薪酬三、四成,甚至以短期合約聘用。有些員工竟然要每年續約,無法享受增薪點。
九七年前,當個別高級公務員和醫護人員沉醉於炒樓活動時,這批九七年後入職的員工正在校園努力學習,希望畢業後獲政府或醫管局聘用。九七後本地經濟情況逆轉,政府財赤擴大,高層既得利益者為求自保,要找新入職員工開刀。別人要削減薪酬福利,工作朝不保夕,自己則藉此立功而升職加薪。退休高官加入商界或者出任問責局長後,可以繼續領取每月長俸,醫管局高層抗炎不力,仍然可以獲得千萬花紅,這又怎叫中下層員工服氣呢?
當近月市民關注校園暴力問題時,我們應該關注上述公營機構肥上瘦下,欺凌弱小的粗暴行為。
……………………………………………………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