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闖高峰匯控業績須有驚喜

投資學堂:闖高峰匯控業績須有驚喜

萬眾期待的大笨象滙控(005)2003年全年業績,將在下周一公布,筆者正準備跟大家一談滙控之際,剛巧看到一則外電報道,滙控剛請了由高盛過檔的DavidLivingston執掌歐洲、中東及非洲等地區的CorporateFinance業務。不禁令筆者記起CorporateFinace是滙控主席龐約翰(JohnBond)未來其中一項欲積極擴展的業務。
滙控的市值高達1700億美元,單從市值計算,滙控的市值僅次於Citgroup的2540億美元,是全球第二大金融機構,可是滙控在收購合併等CorporateFinance的業務,卻遠遠落後於同儕。據《ThomsonFinancial》的資料顯示,在美國收購合併等業務上,2003年高盛的生意額達2460億美元,排行第一位;Citigroup在該方面的生意額亦高達1030億美元,排行第3位,可是滙控去年在該方面的生意額僅得40億美元,排行第27位,明顯落後於其他超級金融機構。近期《Forbes》雜誌的封面,其中一個標題是:「HSBCwantsWallStreet」,指出滙控的主席龐約翰並不滿足於一般的銀行業務,他極希望滙控在華爾街佔一席位(HewantsaplaceonWallStreet)。
正如龐約翰在去年11月指出:「……wehavethecash」,以滙控的財力,基本上可以「買起」雷曼兄弟、美林及高盛等大證券行,好像Citigroup先後收購了SmithBarney、SalomanBrothers、Schroders及Nikko,尤其貿易融資業務,故滙控亦可用類似方法,收購其他機構來擴展該方面的業務。

技術顯示上升乏力
據聞在過去數年,龐約翰先後嘗試跟不少華爾街的巨頭,商談收購合併的可能性,惟結果是──可以被收購的公司,龐約翰對其業務不感興趣;龐約翰有興趣收購的公司,「開價」又太高,故龐約翰始終未能成功收購。其實這亦是意料中事,主因是這些華爾街「大哥」們的年薪極高,普通皆較龐約翰的薪酬高。同時他們「出手」亦頗「豪」,這與龐約翰在倫敦乘地鐵上班及乘經濟客位公幹等的節儉公司文化極不協調。據聞這亦是當年滙控最終放棄收購美林的原因之一。據《Forbes》指出,龐約翰最後決定自行創立一貿易融資部。
隨近年龐約翰不斷「招兵買馬」,相信在美國的收購合併業務,將是滙控未來的盈利增長來源之一。
至於滙控的走勢,從附圖可見,滙控近期雖然一度升至128.5元高位,衝破了1月9日的高位127元水平,惟其14天RSI卻不能同步超越同期高位,與升勢背馳。(圖B點)類似的背馳現象,在去年11月(圖A點)亦曾出現,隨後滙控的股價有輕微調整。
由於RSI可反映股份的上升動力,目前滙控的RSI已顯示進一步上升乏力,相信下周大笨象須有極驕人的業績,才可為其增添上升動力、再創新高。
最後,提防失守10日線所帶來的下調壓力。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