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總的話:調整匯率 非解決外貿失衡良方 - 任志剛

任總的話:調整匯率 非解決外貿失衡良方 - 任志剛

國際貿易不平衡成為了多個國際論壇所討論的課題之一。具體而言,這是指美國持續擴張的龐大經常帳赤字。美國的經常帳赤字目前約為555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5%左右。加上美國的外債淨額接近3萬億美元,大部份人都認為這種情況不可持續下去。
由於美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經濟體系,同時美國本身又似乎無法找到在政治上可接受的政策來處理這個問題,因此這個問題便成了眾人的問題,並且稱為「國際貿易不平衡」,而不是「美國經常帳赤字」問題。

美日貿易逆差問題嚴重
不過,我們也應該從世界其他經濟體系的角度來看這個美國問題,因為它們的經常帳盈餘加起來正好相當於美國的經常帳赤字。中國內地被視為構成這個問題的主因,但其經常帳盈餘僅為29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美國經常帳赤字的5%,並預期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帶來的持續影響下,盈餘會進一步收窄。
日本的經常帳盈餘比中國高出許多,達134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經常帳赤字的24%。其餘的「新興」亞洲地區包括9個經濟體系,每個經濟體系都錄得經常帳盈餘,總額約為11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經常帳赤字的20%。歐元區的相應數字35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經常帳赤字的6%。

中國承受壓力不合比例
從這些數字可見,要求中國分擔解決「國際貿易不平衡」問題的責任的政治壓力大得不成比例。當然,中國與美國的雙邊貿易盈餘比較顯著,但我們亦需要考慮到服務貿易及經常帳下的其他項目。此外,特別着重人民幣(以致其他因為貨幣制度本身的設計或透過進行干預而有限度浮動的貨幣)的滙率看來並不適當。大家似乎都假設調整滙率往往能令經常帳狀況改善,亦即滙率上升(下降),經常帳盈餘便會減少(增加)。不過,我仍未見到足以令人信服的實證證據。的確,滙率上升會令出口價格提高,進口價格下跌。然而,我們必須考慮的是,滙率變動是否必然會令進出口量出現變動,而其變動的幅度是否足以令經常帳差額出現預期中的調整。

讓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設某個國家的經常帳盈餘(當作是貿易盈餘)達1000億元(以當地貨幣計),正好是出口額11000億元及進口額10000億元的差額。該國調高滙率10%,希望減低盈餘。貨幣升值的確會令進口價格下降,但無論進口白米價格有多便宜,我們每餐都只是吃一碗飯,因此進口量僅增加了2%。以當地貨幣計,進口應付款項為9180億元(10000億元x0.9x1.02)。同時由於對世界其他地方的出口價格均提高了,因此出口量減少了5%,以當地貨幣計的出口應收款項為10450億元(11000億元x0.95)。滙率上升10%的結果就是貿易順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27%,由1000億元增加至1270億元。

政治考慮多於經濟因素
經濟學家都應該很熟悉這個簡單的例子,因為我們在解釋Marshall-Lerner條件時都遇到過。然而,我們要留意這並不是一項全面的分析,還要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在處理「國際貿易不平衡」的問題,特別是考慮以調整滙率來解決貿易逆差時,首先必須清楚了解進口需求的彈性。不過,有關的彈性系數是不容易確定的。以日本為例,日圓升值有否令經常帳盈餘減少?答案是否。當然,每個國家的進口需求彈性都不同,因為每個國家在生產不同產品方面的比較優勢都不同,所以一個國家的經驗不一定適用於另一個國家。不過,我們至少不應假設調整滙率是解決問題的萬應靈丹。也許提出這個方案,背後是政治考慮多於經濟因素吧。
任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