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數月,歐元以驚人的幅度飆升。單單過去3個月,歐元兌美元便升值逾16%,較2000年10月份的低位上升接近50%。然而,歐元的實際升幅並非如此顯著,同期的貿易加權指數升幅,未及兌美元升幅一半。
若從去年5月份計起,歐元貿易加權指數基本上保持不變,而歐元兌美元則上升近8%。這主要是由於歐元兌部份亞洲及商品貨幣走低,尤其是日圓、澳元及加元。
歐元升值對歐元區經濟的影響,概括而言可分為三大部份:
1.利率:歐元貿易加權指數每升值2%,相當於歐洲央行調高利率25點子。過往一年內,歐元貿易加權指數升值了10%,相當於加息125點子。而去年歐洲央行減息75點子,意味着歐洲央行整體上採取了緊縮性貨幣政策。
2.國內生產總值:歐元貿易加權指數每升值5%,即表示滯後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下跌0.7%。
3.通脹:歐元貿易加權指數每升值5%,將導致滯後一年的通脹率下跌0.5%。
強勢歐元令出口價格上漲,以致歐元區出口商喪失市場份額及盈利能力。迄今,歐元區出口商紛紛降低利潤率,以保持競爭力,減緩歐元升值的影響。
歐元兌美元滙價持續高於1.20美元水平,對出口商更為不利,因利潤會不斷縮減,競爭力亦逐漸喪失。全球經濟強勁的增長勢頭,有助抵銷部份影響。與此同時,進口價格降低,亦會產生兩大後果。
第一,有利於歐元區出口商,因為進口成本降低,抵銷歐元升值對出口的部份影響。
第二,有助促進進口滲透率(importpenetration)上揚,因國外進口產品將以歐元計價,令國內生產商失去競爭力,喪失市場份額及盈利能力。
直至今年年初,歐洲央行對歐元不斷走強仍未發表任何評論。然而,當歐元於1月12日上升至1.29美元時,歐洲央行及歐洲財長開始發出口頭干預,其後歐洲央行及財長們更發表聯合聲明,對「滙率過份波動」表示憂慮。很明顯,歐洲央行在歐元高於1.25美元時便會感到不安。口頭干預是否有效?起碼到目前為止,歐元已回落至1.24美元至1.28美元之間上落。
現階段很難說歐洲央行會否直接干預,但如欲干預獲得成功,歐洲央行須贏得聯儲局、日本央行及亞洲中央銀行的支援,但美國不太可能支援聯合干預,因為聯儲局並不擔憂美元疲弱會帶來通脹壓力,並認為美元疲弱有助提升出口競爭力,從而改善經常帳赤字。
歐洲央行為何不減息?目前的通脹率與歐洲央行2%的目標利率相符,且有多項因素表明今年的通脹率有望進一步下跌。
其實,影響歐洲央行減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穩定與增長協定》,以及居高不下的貨幣供應增長率。
歐洲央行一直對歐元區成員國未能嚴格遵守《穩定與增長協定》感到憤憤不平,並暗示既然《穩定與增長協定》實質上已經瓦解,則進一步放寬財政政策的約束協定也就不復存在。
雖然貨幣供應作為評估通脹工具的地位已下降,但歐洲央行仍對此非常重視。目前,貨幣供應每年增長約7%,高於歐洲央行認為與穩定通脹率相符的4.5%。
由於內部需求仍然萎靡不振,出口需求對歐元區的經濟擴張顯得至關重要,因此,歐洲央行需採取相關措施抑止歐元進一步走強。由於《穩定與增長協定》已經瓦解,而貨幣供應增長率仍遠高於參考值4.5%,考慮到迷霧重重的財政穩健問題,歐洲央行很難會採取此項政策。然而,倘若歐元走強及通脹率進一步下跌,令歐元區經濟表現持續不振,歐洲央行最終將不得不在今年減息。
FaridaHasan
全球經濟分析師經濟及策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