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田波
近日全城討論愛國愛港的定義。反對二十三條的立法會議員及意見領袖是否不愛國愛港?批評政府是否就等於不愛國?愛國是否代表盲目跟從政府路線?
中央領導人及特首董建華均曾提倡儒家思想,儒家如何理解愛國精神?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在立法會提到「我相信愛國同愛港,大家應該心中有數。」曾司長這言論與儒家愛國精神不謀而合。連《中國日報》最近也表示,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來判斷。
官方人士將愛國誤為盲目跟隨領導人旨意。儒家則認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主張個人依從良心而行。儒家亦清晰分辨國家與國名,因而同時主張愛國者須勇於批評國君。
《論語》其中一章提到,定公問孔子何謂「一言喪邦?」孔子答:「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國君的言論是錯誤的而無人違背,這就等於「一言喪邦。」此外,當子路問及儒者應如何事君,孔子答:「勿欺也,而犯之」,意即不要欺騙國君,應直言進諫。
《左傳》及《國語》將指正國君的重任,由大臣推延至社會各階層及各行各業。《國語》並提及暴君厲王的事例。厲王將敢於批評其暴政的人處死,致無人敢言。當厲王沾沾自喜時,邵公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新華社聲明表示香港要維持安定,《國語》的作者在二千多年前便已明白,以鎮壓反對聲音來建立的所謂穩定,比堵塞河水其實更不智。
眾所周知,孟子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亦主張「天命」在民,國君須聽取民意以保「天命」,因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意即天不說話,由民眾代視代聽。
論者可能指出,公開批評領導人有違另一儒家思想「以和為貴」。儒家其實強調「和而不同」,「和」並不表示壓抑反對聲音。正如和諧的音樂演奏應融合多樣樂器,和諧的施政應包括社會各階層的聲音。當全國上下共同參與政務,人人樂於遵守保障他們權益的良法,這才是建立長久安定的秘訣。
從遠古到今天,那些堅持儒家精神、不畏強權、寧死批評當政者的才是愛國之士。中國歷史滿載愛國者可歌可泣的事迹。不幸的是,中國歷史也滿載為沾權勢而「指鹿為馬」的喪邦者。
……………………………………………………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州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