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對人未必有害

細菌對人未必有害

袁大明

現代醫學建基於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的理論上。根據巴斯德的理論,微生物(包括細菌和病毒)侵襲抵抗力低的個體,然後倍數增長而引起病徵、疾病甚至死亡,只要把細菌殺滅,病徵便會消失,疾病亦會痊愈。整個對抗療法工業,包括醫生、醫院和藥廠,都仰賴這個理論。當我們被疾病攻擊時,就需要一班人去保護我們的健康──那些執業的西醫管理着我們相對上較單向的選擇的武器:疫苗、藥品,以及其他備受質疑的醫療程序。
自然療法醫生贊同首先由安東.尚貝博士(Dr.AntoineBechamp)所支持的共生理論(或整全理論)。尚貝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和路易.巴斯德是同一時代的人。尚貝主張微生物──細菌,乃多形性,能轉變其型態和作用;而不是單形的,即以固定形態存在。它們會因應依存的媒體(宿主)本質是強壯或虛弱,而改變形態和作用。

亦即是說,微生物不會引起疾病。相反,它們只能反映出其所在之處的狀況。這可能是培養健康細胞、維持物質完整性、或是演變成病原細菌,用以分解有問題和破壞了的細胞。
並非只有尚貝一人認為細菌是有生命細胞中不可或缺的部份。另一位備受尊崇的歐洲細菌學家高特.英得林博士(Dr.GuentherEnderleir)的研究,確定了宿主的健康狀況和營養狀況,對微生物的狀態有主導角色。微生物能否與體內其他細胞和諧共存,還是演變成一個致病的型態,都受到宿主的健康狀況和營養狀況影響。
近期的《NatureMedicine》雜誌中,作了更進一步的確定,科學家指出,當宿主被餵飼缺乏必須養份的食物,良性病毒會突變為致命形態。有其他支持這個見解的研究人員,質疑巴斯德的細菌理論,指出為何不是所有暴露於同一細菌的人,都會不約而同染上同一疾病。
這兩個理論存在基本差異。一個聲稱疾病由外來細菌攻擊而導致,另一個則斷言疾病發自體內。細菌理論強調每一種疾病皆與某一病原菌連上關係,而共生理論則將疾病與環境扯上關係。一個指細菌導致疾病,另一個則稱細菌僅能反映體內健康狀況。巴斯德理論更假設了我們對細菌毫無抵抗力,它們可以任意攻擊我們,但共生理論則指疾病是由不健康的行為導致的,而我們能夠製造健康去抵抗疾病。

科赫假設:一位德國微生物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Koch),因為反證了巴斯德的細菌理論而成名。科赫在一八九二年提出了一系列的實驗室準則,除非這些準則都得以達到,否則細菌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不能成立。若要將一個疾病歸咎於某一種特定的細菌,則這種細菌必須:
1.在每個這種疾病個案中被發現;
2.在沒有這個疾病的情況下不被發現;
3.能夠存在於細胞組織之外,並且;
4.當宿主暴露於這種細菌時會產生對應的疾病。
科赫的第一項假設不成立,因為科學家現在知道,並不會有特定的微生物出現於某疾病的不同個案中。科赫的第二項假設不成立,因為微生物在沒有染病迹象的人體或動物體內,都會不斷出現。第三項假設也不成立,因為很多細菌都依存於人類或動物體內,而不能於細胞組織之外生存。最後,第四項假設也不成立,因為即使被徹底的暴露於同一種「病菌」中,大部份人都不會染上某一種特定的疾病。
(SARS與禽流感真相 五之三)
……………………………………………………
作者為自然療法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