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時對大學削資和轉用合約制的討論火熱,但未來可能要面對這樣的荒謬情景:英國一名在大學做了十三年研究的分子生物學家,厭倦了沒有前景的學術生涯,索性轉行當收入高得多的氣體爐具技工。
根斯堡在大學寒窗苦讀六年,鑽研人類生物學和分子微生物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十三年來都在伯明翰大學當博士後研究員,從事電磁場對治療傷口效用的研究。他認為這研究最終可助癌症和關節炎病人減輕痛楚。
研究用處雖大,根斯堡的就業狀況卻不理想。大學以短期合約聘用他,每次期滿都要為新合約競逐一番,有時被迫要接受低薪合約,一次年薪少了七萬多港元;現在的第四份合約,年薪約三十三萬五千港元。他已四十一歲,娶了妻,生了一個兒子,校方卻從來沒有給他長期的教職員工作,令他失望萬分。
一次技工上門安裝爐具,見他是博士,以為他一定很有錢,誰知兩人一對薪金,卻高下立見。那技工說他年薪有四十八萬港元,有些同行還高達七十三萬港元。根斯堡立即自問:「我究竟在做甚麼?我的工作只有零晉升機會、凌人的合約和可憐的薪酬。」他說:「我覺得自己所受的教育,完全是浪費了納稅人公帑。」
根斯堡於是決定轉行,修讀爐具課程,七月將成為合格技工。他說兩名同事也打算轉行,一個在法國經營宿舍,另一個考慮加入郵政署。
英國大學教師協會表示,過去二十年英國學者的薪酬落後其他行業僱員多達四成,至少二千名大學教職員為此外流美國和歐洲。發言人里斯慨歎,像根斯堡那樣從事重要研究的人要離開英國高等教育界,是個「悲劇」。
英國《每日電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