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時候,駐紮在外的封疆大臣們除了有事情要遞摺子上奏章給皇帝之外,為了拍馬屁,即使在沒事情的時候,也會送一張「請安」的摺子進京,向皇帝請個安,以顯孝心,表示人雖不在京城,但心裏牽掛皇帝。皇帝日理萬機,每天要看大量的奏章,正事都來不及辦,還要應付這樣的請安摺子,還要朱批幾句應酬一下,確是很煩人的。
雍正年間,江南提督總兵高其位向雍正皇帝遞了一張摺子,上寫「提督江南總兵官奴才高其位躬請聖安」。雍正看了摺子,先用紅筆將「奴才」二字劃掉,將之改了一個「臣」字,並在旁注明「向後寫臣字得體」。然後再批注:「朕躬甚安,不必為朕過慮,你好麼?好生愛惜着,多給朕効幾年力。」
雍正是個精明的皇帝,看得出這個江南提督的馬屁之意,回批雖然很客氣,但依然忍不住將「奴才」二字改為「臣」,教他知道身為大臣,行事要有分寸,要「得體」,不可一身奴氣,光知道拍馬屁。還有,「不必為朕過慮」,皇帝要管內政外交,已經很忙,你再添亂就不識相了,還是用心辦點實事吧!
香港的土共裏,也多「高其位」,常替北京領導人添亂,專在人家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躬請聖安」。沒讓他們叫的時候,亂叫,沒讓他們咬的時候,亂咬。不但不「好生愛惜着」,並且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讓主子省心,這種不學無術的奴才,非常不「得體」,教是教不好的了,也沒得希望他們「多給朕効幾年力」,着實叫領導人生氣。甚麼人大政協的,不摘幾頂烏紗、炒幾個魷魚,胡主席溫總理,就別想有清靜日子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