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要落實兩鐵合併,地鐵和九鐵管理層將需要在未來六個月,進行連串討價還價的角力。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一個「順理成章」的合併方案,是將九鐵的業務注入地鐵當中,地鐵則不改變上市公司地位。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認為,這是捨難取易的合併方式;有學者表示,從上市安排到機構文化,地鐵將來都會變相吞併了九鐵。 記者:譚暉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秘書長郭立誠昨日在記者會表示,兩鐵合併方案落實後,港府會在下個立法年度先行立法,以便將九鐵由現時的法定機構身份,改為一間有限公司。至於地鐵則會保留上市公司的地位。他拒絕透露兩鐵的合併方法,僅表示要由兩鐵先行討論。
但政府消息人士坦言,「地鐵」是一個靚品牌,港府甚至無意改變合併之後的「地鐵公司」名稱;又說將九鐵注入地鐵的業務,才是順理成章的安排。
地鐵行政總裁周松崗說得更為明確。他說,地鐵現時已不斷向內地和國外宣傳公司品牌,目前在國內的首個投資項目,是參與深圳地鐵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將來會繼續用呢個品牌(地鐵公司)向外面推銷。」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合夥人陳瑞盛解釋,「合併」指的是員工、管理工作、收費等日常運作的合併,但實際上,有需要將九鐵的業務及資本注入地鐵內,「無可能再分兩盤數」。他認為,港府保留地鐵現時的上市框架,然後將九鐵加入框架當中,是最便捷及捨難取易的做法。他笑說,現階段未能形容地鐵吞併了九鐵,因為「吞併」是當一方支配另一方時才會出現。
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系教授熊永達則形容,兩鐵名義上是合併,但「無論從任何角度,都係地鐵吞咗九鐵」。他解釋,以盈利能力而論,地鐵擁有約八十七公里長的鐵路,去年盈利有四十二億元;九鐵擁有近一百公里長的鐵路,去年盈利卻只有二十五億元,明顯較地鐵遜色,「(九鐵)總唔可以單係用西鐵(未如理想)作解釋。」
熊永達續說,論形象、論管理能力,地鐵都比九鐵優勝,加上地鐵擁有上市經驗,又擅長管理物業,港府更明言會藉地鐵的框架進行合併,因此未來的機構文化,都會傾向地鐵模式。
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關焯照則表示,四十萬名地鐵小股東,日後需要詳細了解九鐵的業務性質、盈利能力和前景,去判斷將九鐵注入地鐵當中,能否為地鐵帶來好處,「如果九鐵呢筆資產係靚嘅,可望令到地鐵股價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