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家張愛玲一直留在大陸,會有甚麼樣的歸宿?五年前我的一篇專欄,由導演彭浩翔搬上舞台,蒙藝術節列為今年「本土文化藝術創作」的重頭戲。
兩年前,與彭導演談論這個戲,首先女主角人選傷腦筋。誰能演張愛玲?香港的創作,女主角最好是香港人,大家一致認定:莫文蔚最好。
與張愛玲一樣,莫文蔚是受英語教育的大家閨秀。論氣質,本地女藝人之中,莫文蔚跟其他人不一樣,她的膚色黝黑,她的眼神獨特,她有一股別人所無的Lady感,低迴顧影,手揮目送,莫文蔚很Exotic,別有一番天涯般的景致,像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小城,戴着圍巾,提着一個菜籃子,在一片煙靄裏,在路旁一隻神經質的瘦小的貓窺伺之下,踏着一條青石的小街憂憂地趕路的一個心事重重的女子。
這正是一個誤落赤塵裏的張愛玲應有的感覺。讓她穿上「源」的中國旗袍,莫文蔚果然化身為八分的張愛玲——平心而論,張愛玲本人與莫文蔚一樣,都是AWomanofHerOwn,獨特而不可取代的。剩下的兩分,就像用嶗山的礦泉水釀製,同樣是啤酒,荷蘭的喜力也很甘味,畢竟與青島啤酒不同。
張愛玲如果留在大陸,最有可能是不到文化大革命,她已經自殺了。但極權社會到了極致,卻可以令一個有稜角般性格的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如果「國家」機器偏偏不讓一個拒絕「愛國」的才女死,一個被改造和侵蝕了的張愛玲,一直活到人人下海經商向錢看的鄧小平時代,會是甚麼樣子?
導演大膽創新,把文革批鬥的一場演繹成香港的電視問答遊戲節目,體現文化大革命的反智荒謬。中年的觀眾或許不能接受,但一切創作應該是沒有限制的,正如劇中的一些憶述張愛玲的人物訪問片斷,都是排出來的假戲,舞台劇的結構虛實相間,曾經擔心觀眾會不明白。幸好現場觀眾——多是年輕人——看得投入而感動,演舞台劇很辛苦,但莫文蔚很用心,兩個月就揣摸了角色,證明了她的藝術專業潛質。外國的明星,商業電影拍得太多,都喜歡演一兩台舞台劇,像桂妮柏德羅,跑到倫敦的城西(WestEnd)登台,當做半放假進修。電影是池塘,舞台是草地,一個明星昇華為表演藝術家,應該不是只能在水裏游的蝌蚪,而是在水裏游倦了,也登上草地的綠葉間跳躍的兩棲的青蛙。還有金培達出色的配樂,像一碗熱氣蒸騰的白粥上撒下的一把青青的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