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制訂公平制度不容再拖

英之見:制訂公平制度不容再拖

香港的財經資訊在世界各地中應該算是相當先進,主要報章中的財經版篇幅甚大,查看股價的渠道又方便,可惜散戶文化仍是以賭為主,令人更不明白的是,經過不少年頭的浸淫,甚多散戶的財經知識依然停留在低水平。
供股便是常見的例子,新世界(017)大折讓供股,居然仍有不少人疑惑是否應該參與,供股價遠比市價為低,就算沒有銀両認購,都一定要盡力去令攤薄效應降低,例如沽出供股權,又或者在除權後按比例沽出正股,然後將所得資金參與供股。總之沒有可能平白呆坐,任由有價值的供股權變成廢紙,又或者看好正股,卻因為害怕供股而沽出。
談到供股,近期威華達(622)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例子,短時間內第3度供股,高位買進的投資者,似乎有一段時間內不易翻身,幾度集資後才殺上高位,應該萬萬想不到還會再次伸手。

集資密度應管制
收到一位讀者的申訴,正是關於這隻股份抽水頻密的問題。其實大家都很明白集資是股市主要功能之一,散戶也明白遊戲規則,並非純是輸打贏要,但他在電郵中提出兩點,都是頗有道理,值得考慮。
第一是集資的密度應有管制,國內股市限制一年一度,香港雖說是成熟市場,但效法似乎並無不可,畢竟大型公司一般不會頻頻集資,反而是細公司濫用自由度。不錯可能有資金需求,卻只會給人舞高弄低的形象,太多同類例子,會令精明的投資者避開二三線股。限制集資次數,亦可教上市公司珍惜機會。
第二是應該取消所謂openoffer的供股方式,全數以rightissue的形式進行供股集資,兩者的分別只得一點,就是openoffer中並沒有供股權可以買賣,所以用openoffer形式,對資金不足的小股東造成的困擾更大,他們不可以簡簡單單沽出供股權,收回一筆資金,面對的選擇,只有供股與不供股,當然仍可在除權後沽正股籌錢,可是無知的散戶仍多的是。做好投資者教育,是需要極長的時間,做好一套制度,反而是短期內的事情,何況大可長短棍兼施,盡快消除這些不公平現象,對市場一定有利。
黃國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