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未必轉軚迎北京

港人未必轉軚迎北京

本以為「愛國論」的討論,很快便會因為要表態的已紛紛表態,要討論的發覺觀點與論點在短時間內已不斷重複,而會告一段落。豈料中央的意思(見諸《中國日報》英文版評論文章)卻認為這並非只是一場「不必要的爭論」,而且還應該更深入辯論,「以防止香港的發展偏離正軌」。

究竟這樣的一個辯題能否有助於真理愈辯愈明,統一思想,那真的要視乎你如何界定真理,怎樣定義統一思想了。從香港人的文化與觀念出發,他們既不明白有關機構如何可以將愛國的定義(或者是不愛國的定義),轉變為一些具體執行的指引(例如某某人再無資格參與選舉),更不能理解為何某些人或單位有審判權力,將一個抽象的討論轉變為現實政治生活中的判斷。
與此同時,在香港人眼中,所謂統一思想,並非一種不可挑戰或批判的意見;假如香港人真的有所謂統一思想,那最多只可以理解為一種共識。而所謂的共識,就必然包含了不同意見,沒有一種絕對的、必然正確的思想;能達至共識,只是大家願意妥協,接受某些前提而已。
中央有意思深化「愛國論」的討論,基本上只反映出有關單位還未真正掌握香港民情,同時亦未懂得如何在這裏展開群眾工作。假如有關單位能對香港的社會狀況及民情有多一點了解,那便應該知道香港人並不接受政治學習這一套。要在香港市民中間產生移風易俗,一改過去思想觀念的作用,首要工作是溝通和對話。發文件、引用權威思想,只是一種表明立場的方法,這些行動本身並不保證能說服群眾。

事實上,雖然香港人素來講求醒目,但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卻不一定看風駛𢃇,因察覺到中央的態度而自行轉軚,投其所好。如果香港人在政治問題上只求識時務,那麼他們就不會在八九年六四前後上街遊行,更不會在七一、元旦站出來表態。香港人或者並不能說是熱衷政治,但卻經常表現出一種執着。因為不服氣,所謂「條氣唔順」,他們會大大聲講出不滿。
七一的五十萬人大遊行,不是因為事前愛國教育工作不足,而是特區政府沒有正視民眾的怨忿。要化解香港民眾的不滿情緒,方法只有一個──正面面對與處理。政改的訴求源於民眾對特區政府施政的不滿。民眾並不會因為學習指導思想而改變主意;要他們改變想法,只有靠說服和實際處理問題兩種手段。除此以外,其他方法恐怕不但不能把爭論降溫,甚至只會產生反作用,造成火上加油的後果。
中央認為要加強思想教育工作,這不難理解。問題是再做下去也不會有甚麼效果。客觀現實始終非主觀意願所能轉移,這一點唯物主義者應該早有認識。
要解決當前香港社會的矛盾,只有按具體情況,具體處理。政改歸根到柢是香港社會的治理問題,要以立足於香港民眾的方式好好處理。脫離群眾,由上而下的,或者可以嚇人,但這肯定不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方法,更不可能領導群眾,取信於民。
……………………………………………………
呂大樂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文章隔星期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