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細行生意旺股民要小心

投資學堂:細行生意旺股民要小心

香港交易所會定期推出大量有關香港股市的統計資料,對研究港股的朋友幫助頗大。當中有一份名為:「交易及結算所參與者」的報告,對分析股市是否到頂或已屆瘋狂期頗為有效。該份報告以證券行的成交金額劃分為A、B、C3組,成交金額最高的14間列為A組,即俗稱的大行;成交在15至65名的列為B組,即中型行;成交在65名以後的列為C組,即小型證券行。
目前本港大約有四五百間證券行,上述報告,將排名在65名以後的列為C組,即小型證券行的總數逾400間,大型與中型(即A組加B組)證券行合共僅得65間,現小型證券行在香港證券行佔一極大的比例。
理論上,C組證券行以一般小投資者(即散戶)為主,故C組行的生意額可反映小投資者入市的情況。在市況一般時,C組行約佔大市總成交的15至25%,例如2001年C組行佔的比率為22.9%,2002年的比率為17.4%,去年3、4月沙士期間,C組行佔大市成交的比率更跌至13至14%。在股市高峯期,如97年時,C組行佔大市成交的36%,在2000年1、2月,港股逼近18000點時,C組行佔大市成交的比率更高達38%!
筆者欲指出一個有趣現象,A組行(即大行)的成交量通常佔大市總成交的30至40%以上,例如2001年A組行的比例為47%,2002年為48%,同時在去年3、4月沙士期間,A組行佔的比率更高達54%!

反映散戶參與程度
基本上,在一般市況下,A組行佔大市成交的比率,通常皆高於C組行的比率,但是,當股市接近高峯時卻又不同,正如96、97年間,C組行的成交比率高於A組行,在99至2000年間亦出現類似現象,例如在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C組行的比率升至39%,但A組行的比率卻降至28%,某程度反映散戶正積極入市,大戶卻慢慢出貨,此乃大市到頂先兆,故當C組行的成交比率蓋過A組時便要小心了。
綜合來說,從過往統計數據顯示,當C組行佔大市成交比率逾30%時,開始反映散戶正積極入市,漸到戒備時刻,當C組行的交投比率進一步超逾A組行時,便應更加小心了。
至於近期的情況,從剛公布的資料顯示,C組行佔大市成交的比率已由去年4月的低水平13.8%逐步上升至今年1月的19%,反映散戶入市的情況「好像」尚未至極熾熱程度。
筆者括着「好像」二字,主因是部份經紀朋友指出,近年銀行積極「搶客」,不少細經紀行的客戶亦被搶走,故此應將反映C組行的熾熱比率由早年的30%,降至20%較為正確。假若如此,現在豈非已屆危險水平?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