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美國泡沫經濟隨時戳破

麥嘉華筆記:美國泡沫經濟隨時戳破

過去5年,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一直採用的,是自殺式的貨幣政策,而所帶來的後果,是導致美國債務增長過度膨脹、地產市場浮現高通脹泡沫,以及經常帳收支的赤字有增無減。

實際上,美國現時的經濟已全賴房地產價格的升幅來支持。樓價上升,間接容許美國家庭增加負債──把物業拿往銀行進行加按,並把加按所套取的資金用於消費方面。換句話說,美國消費可以步步高陞、經濟得以蒸蒸日上,源頭並非源自國內就業情況改善或資本投資增加而促使工資上升,反而是資產通脹(AssetInflation)所帶動。出現這情況的後果,便是加速了美國家庭的債務增長,亦令美國經常帳赤字不斷惡化。龐大而又不斷增加的經常帳赤字,亦成為美元近期持續受壓、走勢每況愈下的最大原因。

靠樓市支撐經濟
尚值得慶幸的是,亞洲中央銀行為了防止本身貨幣兌美元的滙價升值,因而積極地吸納美國國庫券和企業發行的債券,人為地把美國息率維持於低位。不過,這樣做所產生的骨牌效應,是美國物業價格可以在低息環境下繼續攀升,而債務亦不斷增加。暫時看來,投資者仍相信造成過度消費和經常帳赤字惡化的樓市泡沫不會爆破,而外國央行購買美國短期債券和長期公債的趨勢將會無止境地持續,他們亦了無所懼地繼續推高股價。
實際上,假如我們看一看投資者的情緒指數,不難發覺樂觀情緒從未試過如此高漲,看好後市的投資者數目是看淡後市投資者數目的3倍(見附圖1),而此現象已持續了超過6個月。同時我們亦可以在附圖中發覺,一旦遇見像2002年10月投資情緒低落至出現負值時,正是趁低吸納的良好時機,反而看漲情緒不尋常地高時,入市便須三思。
此外,目前股價處於30周平均移動線上的股份數目,亦是歷來所僅見(見附圖2),此現象象徵了現時的股市已是極度地超買。

股市調整在眼前
事實上,假如我們翻看歷史,便必然會發覺,每一次地產泡沫所挑起的資產通脹,始終會有結束的一天,而隨之而來的便是消費暴跌。順手拈來的例子便有1990年代的日本,以及1997年地產泡沫爆破後的香港。
既然現階段看來,投資者已是過度樂觀,而股市亦已出現了過度超買的現象,故我仍然堅持己見——離開股市大跌的日子已為期不遠,機會亦已愈來愈大。希望讀者們能考慮再三,不要以為我是在癡人說夢。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