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風暴後,從1998年起為迴避金融體系風險,中國決心整頓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
多年過去了,可四大國有銀行的表現仍差強人意。表面上現今四大銀行的平均呆壞帳從99年的約25%大幅下降,可這並不代表其經營狀況有所改善,只是貸款在過去數年大量增加所引致。相反,我們同期不斷聽到四大銀行內部管理混亂所衍生出的違規違法行為。
國有銀行問題的重心在於其為國家所擁有。要從根本上改善其表現,就不得不推行私有化。此所以最近中國向中國銀行及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以準備它們在不久的將來上市是走對了方向。可這一步並不足夠。
根據以往國企的經驗,若上市後國家仍保留其控股地位,我們便不能對透過上市來改善銀行的營運效率和管治架構抱太大期望。
這方面印度最近推出的銀行改革或對中國有參考價值。印度政府最近提高外資參股印度銀行比重上限由49%提高至74%,換句話說,外資將能控股當地銀行。作為控股股東將使外資有誘因去推行管理和管治架構的改革,最終令印度銀行業更具競爭力並透過有效的資金調配加速經濟發展。
國內低效的銀行體系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要保持高速增長,必須打破國有控股銀行體系的局面,銀行的徹底私有化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