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集資之時,會先考慮股東的要求,然後才作出適當的決定。既然一般情況之下,小股東都不會喜歡供股,為何公司仍然選擇供股集資?
公司要籌集資金,方法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發行定息產品,例如債券,又或者向銀行借入貸款。這種集資方式是要按時還本及還息。如果集資的規模很大,單一銀行也因風險及規例問題而不能單獨提供貸款,公司便要籌組銀團貸款。債券或定息工具的好處,就是借貸成本較發行股票為低,但由於香港債券市場尚未成熟,因此上市公司除了在海外發行債券之外,很少在港透過發債籌集資金。而且如要債券有市場,債權人通常要求發債人要有債權評級,所涉費用高昂,這亦是發債人的考慮。
第二種集資方式就是發行新股。假如公司預期利率快將見底回升,而公司的負債比率略高,最好的財務策略就是要降低負債比率,盡量把一些高息或浮息的債項贖回,這樣做公司未來的支出及所承擔的風險便會相應減少。
至於減債方式,最好就是發行新股。如果不想影響小股東,通常會以批股(Placement)形式發行,由公司董事局決定批股數量,再發售予指定獨立第三投資者,而通常的批股對象是基金。批股的數量亦有限制,通常在上次股東大會已決定下年度最多可發行的新股數量,因為批股不涉小股東出資,通常公司面對股價下跌的壓力會較輕。
為何公司不選擇批股而選擇供股?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公司股份缺乏市場人士承接,所以不進行批股;第二就是集資規模太大,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攤薄效應。為了維持原有股東權益,所以要供股。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