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已進入中國禁區

台獨已進入中國禁區

裴敏欣

台灣陳水扁總統的所謂「防禦性公投」(最近多被台灣官方稱作「和平公投」),無疑是自李登輝在一九九九年提出兩國論以來,台北挑戰北京的最大的政治舉措。在應付陳水扁的這一挑戰時,中國大陸迄今為此採取的是相對克制的戰略。北京一方面警告台北當局不要在台獨道路上走得更遠,但另一方面通過美國政府對陳水扁施加壓力,試圖靠華盛頓來迫使陳水扁放棄「公投牌」。

但中國政府的「美國牌」並沒有完全奏效。雖然自布殊總統在十二月初嚴厲告誡台灣以後,陳水扁不得不大幅修改原定的公投議題,最後定稿的公投議題從表面上看雖然有不倫不類之嫌,但其對北京的直接刺激性要比原先的內容低得多。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布殊政府已不再公開反對陳水扁的這一舉動。儘管美國政府對台北的「多此一投」深感不悅,但是在官方場合,美國高官對公投的表示是「不支持」。
華盛頓的立場的相對軟化,使陳水扁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繼續推行其公投計劃。現在看來,台灣的歷史性的首次公投將在三月二十日的總統大選日進行。這將對今後兩岸關係的走向帶來甚麼影響呢?
要充份認識到這次公投的政治涵義,我們可以把自九十年代初以來兩岸在統獨問題上的較量看作是一場足球比賽。美國在這場球賽扮演的則是一個偏心的裁判。

不言而喻,過去十幾年中,台獨勢力一直處於攻勢。李登輝和陳水扁通過各種島內「民主改革」的手段和重塑台灣的「國民認同」,步步進攻,基本上是迫使北京採取被動防守。可以說球大部份時間是在北京的半場內。當然,偶而北京對台獨下猛藥,如一九九六年三月的導彈試射和軍事演習,一下子把球踢回台北的半場。但是,過不了多久,台灣當局馬上又把球攻入大陸的半場。
如果說台北台獨有術,北京則是促統無功。儘管兩岸的經濟已大幅度整合,北京在國際社會中尚能守住「一個中國」,但大陸對台灣當局和人民至少是在目前和近中期中,拒統的心態則是一籌莫展。換句話說,北京總是沒辦法把球保持在台灣的半場之中。更談不上射門了。
當然,大陸促統無效的主要因素是美國的阻撓。由於華盛頓的政策是反對大陸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並同時對台灣提供有條件的安全保護,大陸對台灣的壓力往往會被美國抵銷。由於台灣政府知道美國會阻止大陸通過高壓手段迫使台灣和大陸統一,促統的難度不言而喻。
用足球的比喻來說,作為裁判的美國又扮演台北的「救兵」角色。一旦當美國認為大陸「犯規」攻入台北的「禁區」時(即用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時),這個裁判就會幫台灣的忙。

幸虧這個裁判的偏心仍受其職業道德(更準確的說是國家利益)的約束,因此美國對台灣的行為也有限制,即台灣不得「單方改變現狀」(台獨的外交代名詞)。用足球賽的比喻來形容的話,台灣則不得「犯規射門」。
在陳水扁的公投之前,台灣當局已經有過「犯規射門」的動作。李登輝的兩國論可以說是踩紅線的一個舉動。因此美國政府立即施加高壓,迫使李登輝煞車,不然,恐怕兩岸早就打起來了。
在目前的公投爭論中,從技術上說,公投本身並不算「犯規射門」,因為公投的論題尚不涉及統獨。但是,由於陳水扁在公投過程中做了一系列小動作,他的公投可以被認為是越位。熟悉足球的讀者都知道,越位成功的前鋒是很危險的。如果裁判不吹哨,越位的前鋒將會毫無阻擋地把球帶入禁區,然後猛射空門。

陳水扁搞公投的危險性就在這裏。如果三二○公投如期進行,陳水扁的兩個議題通過的話,公投的先例被開創了,以後再要搞公投制憲(隱性法理台獨)或獨立公投(公開法理台獨),程序上就容易多了。換句話說,三二○公投後,台獨勢力已攻入北京的禁區,剩下的就是致命的「臨門一腳」。
中國政府當然不會坐視這一嚴重勢態的發展。在過去兩個月中,北京試圖迫華盛頓這個裁判吹台北的越位哨,迫使陳水扁退卻。但華盛頓的態度十分曖昧,哨聲並不堅定響亮,結果仍是讓陳水扁帶球進入禁區。
也許美國認為即使台獨進入禁區,只要華盛頓明令禁止其射門(即宣布台獨或做類似的動作),台北當局將乖乖從命,不會惹禍。
但是,對大陸來說,讓台獨帶球闖入禁區是一件既危險又難受的事。誰敢保證台灣不會趁人不注意偷偷射門?誰敢保證台灣領導人不會因為戰略誤判或政治需要而硬闖球門?因此,大陸將無疑對今後台灣的任何舉動都抱有最高的警惕性。同時,因為美國這次未能吹哨阻止台灣越位,北京今後當看到台灣要射門時不再會示意美國吹哨制止,而是會自己採取手段來對付。
這就是說,今後兩岸防止軍事衝突的保險系數已因這次公投而大大降低。一旦新的政治危機爆發,緊張的局勢升級為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將很高。
可悲的是台灣的相當一部份人和美國的絕大部份人,對這一問題毫無認識。
……………………………………………………
作者為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