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基思度(WilliamKristol)、卜愛倫(EllenBork)
本月十三日,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勞里斯(RichardLawless)在國會委員會上表示,台灣正面臨中國大陸嚴重的軍事威脅,有必要增強防衞能力。他又評論到三二○公投中有關購置先進反導彈裝備的議題,認為台灣有需要就國防開支及軍事改革達成共識:「很明顯,台灣有需要尋找共識,團結各界力量……台灣是一個自由民主國家,民主的運作已經上軌道。無論這一次作出甚麼決定,最終由台灣人民負責。我們不想介入其中。」由一位政府高層官員說出這些率直的話,教人歡迎。
然而,這並不是美國就台灣公投表達的唯一立場(三月二十日舉行的公投有兩項議題,第二項是推動中台就兩岸關係展開協商)。本月初,副國務卿阿米蒂奇(RichardArmitage)訪問北京,中國官員促請他公開反對台灣公投中的軍備議題。阿米蒂奇既沒有批評中國對台的導彈部署,又暗示公投的動機有問題。不久之前,副助理國務卿施里弗(RandallSchriver)在國會委員會上也表達了類似的意見。阿米蒂奇和施里弗的講話,使一個本來不是甚麼「危機」的議題弄假成真。美國不應跟從中國的定調,視台灣公投為嚴重危機。
本年一月中,台灣總統陳水扁公布導彈防衞及兩岸關係兩項公投議題,顯然已顧及華府的關注,並沒有加入主張台獨或改變兩岸現狀的內容。因此,台灣應有充份理由相信,布殊政府不會質疑台灣行使基本的民主權利。
布殊政府也許認為,美國若照顧或甚至接受北京的無理要求,即可避免台海危機,但這期望很可能落空。中國以為它在北韓問題上的「幫忙」,可以換來對美國政策的關鍵影響力。兩位美國官員的談話,無疑助長了北京這種印象。這不但傳達了很錯誤的訊息,而且中國將持續向美國施壓,直至達成目的為止──更可能以為美國不會輕易介入,因而向台灣採取冒險的軍事行動。
部份美國高層官員曾暗示,公投只是陳水扁耍政治手段,目的是增加民進黨支持者的投票率。不過,這些官員一再指公投有挑釁意味,卻正好製造了對陳水扁選情不利的新聞。他們的真正用意,是否反對台灣現任總統,改為支持較為親北京的候選人呢?這將對北京傳達甚麼訊息?布殊政府是時候制止中國對台威脅,並容許台灣繼續其民主進程。
……………………………………………………
作者分別為「新美國世紀計劃」(ProjectfortheNewAmericanCentury)主席及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