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明很愛這個人,怎麼見面多了,反覺得這個人可憎;見面少了,卻老惦着這個人,好想見這個人?」大家都有這樣的疑問。
原來,我們都需要「空間」;這個「空間」,既虛無,又實在。據說,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把兩隻白老鼠投到籠裏,老鼠相安無事,不斷投進老鼠,問題就來了:「空間」不足,鼠輩們開始廝鬥,老鼠越多,戰情越慘烈。
就算只是兩隻白老鼠,即使那是相親相愛的兩隻白老鼠,籠,不斷縮小,這對老鼠情侶擠在一起,肯定也會互相仇視,互相咬噬,覺得對方消失了,「空間」多了,倖存的,才可以透透氣。
究竟我們需要多大的「空間」?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我需要的,就很大。我心目中的婚姻生活,最理想的情況,或者說,最起碼的,還能夠忍受的情況,是有兩個相連的單位,男女各佔一屋,中間隔着一道門;我鎖了門,對方不能過來;對方關了門,我也不好過去;屋中陳設,大家品味不同,各自發揮;女方要招呼自己的朋友,在自己屋裏;男方有客,大家咒天罵地看四仔,女方識趣,也最好躲在自己那一戶學刺繡;絕對的「一樓兩制」,絕對尊重對方在屋中的自由。
「一樓兩制」,還可以互相競爭,互相進步,「府上這盞燈真雅致!能割讓否?」不行?我找一盞更好的,讓你羨慕。「今夜你有意過來行房?對不起,我得趕稿,明早我就過去,行得你的房間震動。」大家有適當的「空間」,反而相敬相親。
當然,一樓兩戶,多少得有點經濟基礎;所以「同樓合歡」之前,得努力幹活。「空間」開闊,人,才有愛;這也是為甚麼我們總是離開了父母,才懷念和關心父母;日夜見面,都視為仇寇,各自在床頭枕底,暗藏兵刃和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