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之中,現實與理論「差異陷阱」往往防不勝防,當很多人以為自己非常明白兩者的分別,並自以為已採取務實及謹慎的態度行事,那時或已掉進陷阱而不自知,讓筆者以股證的買賣作一說明。
凡有參與過股證買賣的股民,雖不一定是股證專家,但大都會留意到選擇股證的一些要點,例如溢價與槓桿比率。溢價之變化與槓桿比率的實務意義各有學問,普羅投資者不一定能掌握得好,所以不是每個投資者在這方面的掌握都會充滿信心。然而,在另一個股證考慮因素──尚餘時間,則幾乎全部投資者都會認為這是在自己股掌之中。就是教科書也有提到,剩餘時間愈長的股證,假設其他因素相同,估值會愈高,對於投資者而言,「長命」股證會給予自己一份「安全感」,因為即使看錯了,還可以等,有翻身的機會。
這些都是書本的理論,也是不少投資者奉行的實務守則。然大家有否想過,實際的環境,一般而言,到期日愈遠的股證,成交相對稀疏,股證大抵是只爭朝夕的短炒工具,流通量比「長命」來得重要。再者,持有股證但看錯市,股證價格可以蒸發得很快,要考慮的是止蝕,而非從股證壽命尋找翻身的希望。
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