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二○○三年國家最高科技獎昨天揭曉,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及地理學家、被譽為「黃土之父」的劉東生齊獲殊榮,各獲五百萬元獎金,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頒獎。可惜,另一尷尬事實就是,國家技術發明獎卻因為沒有重大發明,已連續六年懸空。
胡錦濤、總理溫家寶等五位政治局常委昨天親自到人民大會堂,出席頒獎儀式,並由胡錦濤頒獎予兩位科學家。獲最高科技獎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沒像去年「神舟五號」上天時熱淚盈眶,反而格外平靜的說︰「榮譽屬於整個群體,我是代表大家領獎的!」
出生於遼寧省農村的王永志,小時候曾想當農作物生物學家,後來經歷韓戰,意識到國防和航天對國家的重要,遂立志踏上航天夢。
另一名得獎者「黃土之父」劉東生,研究了黃土高原數十年,得出黃土高原是由風堆積而非水沖刷而成的驚人結論。八十六歲的他走遍地球「三極」,即使在海拔六千多米的山峯上採集標本、刨土等,仍是自己動手。他說︰「我沒有甚麼特別的天賦和超常的聰明,勤能補拙是我的信條。」劉東生完成了中國黃土分布圖,推翻了地球冷暖氣候交替四次的「四次冰期理論」,其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理論廣受國際認同,文章被國際學術論文引用三千多次,去年獲「國際泰勒環境成就獎」。
大會同時頒發了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予四名外籍人士,包括現任哈佛大學教授的港產數學家丘成桐。為嘉許去年為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夢貢獻良多的航天工程師,首次增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予他們,獎金一百萬元。
可是,今年的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再度懸空,這已是連續第六年沒人獲此殊榮。「這反映出我國缺乏重大技術發明創造。」專家說,該獎的評選標準與國際接軌,發明品除要有原始性創新,還必須產生技術發明,進入市場後要有顯著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但專家們認為,目前中國社會一味「急於求成」,很難造就具有國際水平的發明家。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