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苦難,我們未經歷過,頂多只打過場抗炎仗,想感受昔日戰爭氣氛,只好到要塞碉堡遺址。粉嶺鹿頸有個鮮為人知的碉堡,據說在日佔時期由日軍建造,登山探碉堡,在戰壕內打場不流血的水槍戰,夠你快樂地消磨大半天。
記者:戴維浩
攝影:楊錦文
模特兒:Don、Natalya(ImagineModel)
地圖顯示,這碉堡建築在一座百多米小山上,總計有4條路徑可前往,可惜大部份上山路徑已雜草叢生,行不得。山下有幾條不同姓氏的鄉村,因利乘便,Don與Natalya入李屋村問路,從村中一長者口中得知,上碉堡要繞道沿鹿頸路往新娘潭路方向走,欣賞過村前一片茂盛的紅樹林,二人繼續前進。
鹿頸路一帶風景不錯,遠處傳來淒厲的「嗄嗄」聲,劃破海灣寧靜,似喘氣、似哀鳴,不堪入耳,Don說:「乜鬼雀叫到鬼鍊咁聲?」聽真,叫聲來自附近的大小白鷺,想不到飛行動作高雅、覓食舉止優美的白鷺,聲如鬼叫。
除了米埔及后海灣,鹿頸也有白鷺蹤影,也難怪,這裏大片濕地及紅樹林,魚毛蝦仔瓣瓣齊,白鷺自然賴着不走,不過近來禽流感肆虐,還是別接觸禽鳥,遠觀為妙。
15分鐘步程,道旁出現上碉堡山徑,山徑入口就在鹿頸路盡頭的公廁旁,初段頗易走,穿越林蔭後會見到若干墓地,認清楚了,行至此處要右轉上山,之後是一段黃泥路,由於山勢陡峭,加上黃土鬆軟,Don和Natalya步步為營,踏空,屁股一定開花。
及膝雜草阻擋前路,捱約30分鐘崎嶇山路,Natalya突然大喊:「報告Don,前面13點方向,有料到!」首個機槍堡終於出現了,二人欣喜若狂,幾個箭步趨近,從槍孔探頭看個究竟,有點失望,丁點兒日軍遺下的東西也沒有,機槍堡不算寬廣,大部份空間還被厚重的石屎牆佔據。
沿戰壕走,碉堡其餘部份逐一出現,碉堡主要由大大小小的機槍堡組成,Natalya邊走邊數:「1,2,3……」某些機槍堡已完全被雜草掩沒,細心數,總計11個,大部份可容納2名守軍或以上,只有2個軍人把守的機槍堡,每個機槍堡頂部都有供機槍射擊時散熱的散煙口。這個碉堡實際建築年份及各項背景資料已不可考,據高添強著《野外戰地遺跡》一書所述,整個碉堡的防禦設施約建於日佔時期,當時可能有當地居民被迫參與建設。
堡與堡之間,靠「之」字形交通壕連繫,所有機槍堡找到了,Natalya問:「咁個指揮部又喺邊呢?」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指揮部遺址就在山崗最高處附近,頹垣亂草中,終找到昔日插放軍旗的基座。
看完碉堡,Natalya又問:「重有乜嘢玩?」Don早有準備,拿出水槍,大喊:「實戰!」一場不流血的戰爭遊戲正式開始!二人在戰壕中穿梭,各據要地,互有攻守,Natalya巾幗不讓鬚眉,積極進攻,Don終於失守,渾身濕透。激烈過後,累了,相方握手言和,看遠處沙頭角邊境一帶風光,山下平靜的魚塘,美得似一面面的銀鏡。
原路來原路走,山下有魚場經營者引沙頭角海水入魚塘,飼養海魚,Natalya與Don還未玩夠,即時來一場人魚角力戰。釣魚場有2大3小魚塘,差不多有齊市面有售的海魚,大魚塘當然養大魚,夠運氣夠力氣,隨時征服大龍躉。場地規矩,釣魚請先入會,先付$10做臨時會員,然後按時間及魚穫收費,入場費已包1杯魚餌。忘記帶魚竿嗎?到登記處租用魚竿便可(每枝$10)。
下山,有露天茶座,風涼水冷,粥粉麵飯三文治瓣瓣齊,吃得飽點,儲夠氣力,再到釣魚場與海魚角力。
陳鳳記茶座(26740931)
地址:新界粉嶺鹿頸村(56k小巴總站對面)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8:00am至7:00pm,
星期日7:00am至7:30pm
去程:粉嶺火車站乘56K小巴($7),鹿頸路旁的李屋村和張屋村前下車,車程約25分鐘。
回程:新娘潭路小巴總站乘56K回粉嶺市中心。
鹿頸海水養殖釣魚場(96188667)
地址:沙頭角鹿頸雞谷樹下村
營業時間:9:00am至9: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