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官方前日高調重發中共已故領導人鄧小平對「一國兩制」講話,不但未能平息日益熾烈的「愛國論」爭拗,反令各界陷入各自解讀講話的混亂局面,英文《中國日報》昨更發表社論,直指有港人與中央對抗,不符「港人治港」的條件。有立法會議員及商界人士認為,新華社及《人民日報》社論解讀鄧小平講話,是為愛國論爭拗降溫,也有人大代表認為,北京想借此為愛國論爭拗升溫,轉移港人對政改視線。 記者:莫劍弦、羅偉光
一直在政改問題上扮演北京代言人的內地「護法」,對如何解讀鄧小平講話也出現南轅北轍情況。原基本法草委,北京大學法律系教授蕭蔚雲認為,就算有人叫過結束一黨專政口號,仍要看具體情況和一貫的表現去決定,「不可一句話去判斷那人是不愛國」,鄧小平所提愛國者標準是最基本的。
但另一位原基本法草委許崇德在北京接受無綫電視記者訪問時說,要結束一黨專政的人不是愛國:「這個口號(結束一黨專政)是政治口號,它指導他這個政團、政治組織的行動,共產黨是打不倒的!但不因為我(共產黨)打不倒,我就覺得你是一個愛國者了嘛!」
英文《中國日報》昨日則發表社論,用比《人民日報》社論更嚴謹的方法演繹鄧小平講話,令爭論升溫,文章批評有人在回歸後仍不願接受「一國」,不想在「一國」下生活,又表明有關「愛國者」爭論是有必要,認為早幾年討論,就不會發生許多損害國家利益事情。
至於香港政界,大部份人均認為北京想為「愛國論」降溫。立法會早餐派議員李家祥認為,雖然部份立法會議員言行可能不夠謹慎,令中央感不安,但他百分百相信他們是愛國的,他認為不應再在愛國的定義上糾纏下去。
代表商界的立法會議員,自由黨主席田北俊也認為,有關「愛國」爭論應告一段落,社會應集中討論其他有關民生、政改方面的問題。
民主黨主席楊森相信,應該以鄧小平講話中較寬鬆定義去演繹何謂愛國,這有利去爭取社會不同人士。代表法律界的立法會議員吳靄儀更表示,他們完全接受鄧小平對愛國者定義,有關爭拗其實早在十多二十年前已有結論。
不過全國人大代表李鵬飛則認為中央想為「愛國論」升溫,目的是想轉移公眾視線,由原本討論政改普選,改為爭拗是否愛國,他估計北京借此表明無意在○七年有任何形式普選。
特首董建華昨日則首次為愛國論爭拗表態,並為爭論降溫。他相信香港絕大多數市民是愛國愛港的,不會做損害國家和香港的事情,中央政府已經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對多項原則性問題的看法。
董表明希望社會各界能冷靜、理性思考和討論這些問題,社會各界能夠從高瞻遠矚的角度,站在「愛國愛港」立場討論。
熟悉中國政治的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北京現階段在○七年普選問題上是採取緊的策略,以他了解北京原則上否決○七年有全面普選,但相信中央只是下達了這個「精神」,至於如何演繹,則是各取所需,結果出現目前亂局,而按中國官場做法,一定是以「寧左勿右」的態度,因為「就算真係過咗火,日後都唔會有人追究,北京也不會澄清」。